三重阿伯20年麵茶飄香 讓退休後的人生持續流轉

Cover story   Live on the Wheels

撰文楊芷菡
攝影
簡子鑫

鄭泰雄・從美商電影公司退休後開始沿街賣麵茶,至今已經賣了近20年。快要80歲的他不在乎一天賣幾碗麵茶,只要每一天都有工作做,就很滿足和幸福。

屬於夜間的布幕緩緩拉起,開始賣麵茶的日常,伯伯非常享受工作的每一刻,一天會接到許多通客人詢問擺攤地點的電話。
屬於夜間的布幕緩緩拉起,開始賣麵茶的日常,伯伯非常享受工作的每一刻,一天會接到許多通客人詢問擺攤地點的電話。

晚間九點,街燈煌煌,邁入夜色的臺北城,依舊車水馬龍。遠處一台三輪車緩緩前進,熟悉的汽笛聲伴隨而來,阿伯在高架橋下慢慢地踩著踏板,身後的大茶壺騰起縷縷白煙,和四周匯集的車流相較而下,儼然是一特別景象。「麵茶、太白粉(臺語)」周圍的吵雜蓋過了阿伯微弱的聲音。

阿伯名叫鄭泰雄,59歲那年,和朋友相約爬山,難得有機會可以聚聚,友人們聊著各自的退休規劃。其中一個朋友賣麵茶一賣便是四五十年,預備退休不做了,有意頂讓,問他要不要接手,「好啊。」想了想,隨即答應。

退休以前,鄭伯伯在美商電影公司上班,負責影片進出口業務,「臺灣沒有拍電影,僅是負責影片發行,美國公司那邊拍好電影,把拷貝寄到臺灣來,我們就把這些拷貝租給戲院放映。」比大多數人更常接觸電影,鄭伯伯開玩笑地說電影是看到不想再看了。

從電影公司退休之後便沿街推著攤車賣麵茶,轉眼間將滿20年,他的生活作息幾乎一致:做生意前把所有食材配料備齊,並預先燒開一壺熱水;夏天晚間八點多出攤,冬天則會稍早,約莫下午五六點出門。不論生意好不好,都是11點半收攤,回家洗澡後一點左右上床睡覺。

除了下雨天和偶爾朋友來訪與家庭出遊,鄭伯伯幾乎全年無休,問他會不會累,他回答:「不會啊,因為我本來就閒不下來,以前上班的時候還有兼差做服務業。」也許就是喜歡被事情填滿的個性,讓他一直都樂在其中。「他喔,越做是越開心,就當是吃飽飯後的運動。」忙不過來時太太會前來幫忙。

兩夫妻相扶相持走在川流不息的街道,大車小車的模樣十足溫馨可愛。
兩夫妻相扶相持走在川流不息的街道,大車小車的模樣十足溫馨可愛。

鄭伯伯堅持要自己炒粉,麵茶是把麵粉加油炒熱後拌入砂糖,要喝的時候和上熱水拌勻加少許黑、白芝麻,「這樣就會多一個味道,比較香。」除了麵茶,顧客們喜愛的杏仁茶也是自己磨粉,不買現成,沒有化學添加物,有一種自然的香氣。太白粉用熱水沖泡後馬上凝固,加入砂糖還有可以調和寒性體質的薑粉,用水和勻後切成方便入口的大小。

「果汁是冷的,杏仁茶和太白粉可以做冷的,麵茶 也可以。」打破必須要捧熱騰騰麵茶吃著的既定印象,一到炎熱的夏季,鄭伯伯便會貼心地詢問要不要吃冰的。攤車上有專為夏日準備的小冰塊桶,只要添加幾顆,就會從心底感到沁涼。做生意的前幾年常常會被從壺口傾斟而出的熱水燙傷,於是留有 一桶冷水,預備隨時沖洗。

鄭伯伯在三重生活了 60 年,他的麵茶攤除了週六固定在大同南路,其餘的日子都會在三重各街區停駐,半小時至一小時換一次地點。熟客會先打電話確認伯伯的所在位置,要吃麵茶就跟著伯伯跑。

在路邊燒開水,若有消防車呼嘯而過,高分貝的鳴笛聲會讓人聽不見爐火上茶壺的汽笛聲。「喂⋯⋯」 鄭伯伯拉長音地拿起手機接聽,不論再吵雜的環境,他都能聽到電話那頭想要吃麵茶的聲音。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