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 隱藏的電影之都

Eberswalder Straße / U2

 

柏林曾經有一個,即使是今日的它也難以超越的過去。人們稱它為《Goldene Zwanziger》柏林的黃金二〇年代。

威瑪共和時期是德國文化與藝術史最短暫而璀璨的一瞬煙火,知識份子面對第一次大戰戰敗的屈辱,因而懷抱狂熱的社會改革理想。包浩斯(Bauhaus)設立建築學院、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寫下馬克思的理想頌歌《三毛錢歌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則醞釀著影響當代文化深遠的批判理論。

電影工業的藝術成就也在此時達到高峰, 由德國知名電影導演弗里茨·朗所執導的《大都會Metropolis 》展現劃破時代的企圖心,刻劃百年後的未來,人類被分為兩個階層,富人與權貴住在富麗堂皇的大廈裡,每天過著享樂生活;而貧窮的工人則長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與冰冷的機器相伴,過著勞碌困頓的人生。借古諷今不稀奇,用未來暗喻當下的社會現狀,深具啓蒙意義,是大都會超越《月球旅行記》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經典科幻鉅作的原因。

 

德國表現主義_經典科幻電影_大都會_

 

SONY DSC

 

其實早在法國的盧米埃兄弟以前,同是兄弟拍檔的Skladanowsky兄弟,自一八七〇年代末期,便開始在柏林實行他們各種的影像實驗,到了柏林的黃金年代,《大都會》將德國電影推向高峰。爾後歷經納粹及鐵幕時代的壓迫,要到了七〇年代德國電影四傑,溫德斯W.Wenders、法斯賓得W.Fassbinder、詩倫德夫V.Schlöndorff 、荷索W. Herzog帶起的一波電影新浪潮運動後,才始有大量的藝術電影創作。九〇年代歐洲電影也面臨好萊塢電影環伺的沒落時期,使得德國政府不得不對外來電影進行管制,同時間柏林影展自戰後開辦以來,持續深耕,無畏政治壓力, 透過選片及獎項的給予,鼓勵了許多勇敢及才華洋溢的導演,影展才獲得了「世界自由之窗」的美名,以及當前德國國產電影與外來電影取得平衡的時刻。

 

Autosave-File vom d-lab2/3 der AgfaPhoto GmbH

 

28

 

7 (1)

 

整座城市都是拍片現場

超市推車傾斜,雜貨散落一地,平日安靜的一條單行道上,倏忽架起了巨型風扇,報紙雜誌碎片漫天飛舞,幾片打上了房間的窗戶,開窗探頭去看樓下街道不尋常的模樣,才想起近日貼在大門的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電影《Cats&Dogs 2》的劇組將管制車輛並封街拍攝電影,造成居民不便多有抱歉。」

想不到有哪裡比柏林更適合拍攝電影了。這裡有低溫冷調的列寧式建築,可供希區考克捕捉每個驚悚潮濕的畫面; 有廢棄機場裡的曠野空地,《饑餓遊戲三》便在那兒搭棚錄影;還有不輸巴黎的歐風巷弄即景,及只消一個鏡頭,背後便有萬千故事道不盡的歷史景點—勝利女神柱、布蘭登堡門、圍牆與猶太紀念碑。

 

8

 

33

 

「整座城市都是導演的片場」這句帶點文藝范兒廣告詞,可以從幾部德國影史的經典電影中略窺一二。《欲望之翼》裡天使達米恩在破了一個洞的教堂頂上,凝視著冷戰末期的西柏林; 《再見列寧》的孝順兒子亞歷山大,為了大病初癒的母親,於東柏林蒐集各式DDR時期產品,企圖在母親生活的一方天地中重塑東德尚未崩解的美好年代。搶救男友的蘿拉,陷入薛西佛斯的困境,一次又一次地在相同的街道上奔跑,無數次的輪迴激發了蝴蝶效應,隨著每次Restart後羅拉行動的偏移,《蘿拉快跑》終獲圓滿結局。《竊聽風暴》的秘密警察隱身于大城市中最孤獨微小安靜的角落,監聽一名熱情且才華洋溢的劇作家; 《柏林男孩》在輕快的爵士樂中,混合詼諧與憂傷的色調,呈現當代柏林的樣貌。

 

蘿拉快跑中蘿拉不斷重複奔跑上的奧伯鮑姆橋_為柏林知名景點

 

 

26

 

 

 

本文轉自 Überliner 柏林人誌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