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芳、黃威融策展「聽.說 田中央」特展──編輯人眼中的Living in Place
撰文=馬萱人
曾任職廣告公司與媒體,建築為主跑路線。最新作品為「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東京間美術館之特展專。

「田中央工作群」超容易受誤解。我遇過一位設計界前輩,當他見到田中央在宜蘭市宜蘭河畔之公共建築作品「津梅棧道」的照片時,評語是:「這是政府帶頭做的違建!」
身為一位媒體人好像必須公平客觀,無論如何我還是有點小火。第一,他從來沒到過現場;第二,宜蘭縣政府與田中央再有膽也不至於蓋違建;第三,天地之大,制式建物已如此之多,竟容不下一些些有創意的建築設計。
但這能怪誰呢?田中央蓋「房子」的路數實在夠怪。這群祖籍多半不在宜蘭的建築師,在當地一待就是20年,而且只做宜蘭建築(除了近期的「雲門劇場」)他們不停地跨界設計,從基本的房子到延伸的橋梁,還有串連無數社區的巷道、溝圳。無論在臺灣或在世界,多數建築師不會也不愛管那麼寬。今年暑假,田中央成為東京「間美術館」邀請辦展的第一個臺灣建築師事務所,不是沒道理。
延續日本首展「活出場所」的概念,該展回臺後第一檔巡迴政大現場仍有四大主題:「與時間作朋友」、「認真生活在山海之間」、「大棚架和地景參考線」與「記得身體.忘記時間」,只是範圍、模型少些。不過臺灣展有日本展所無、編輯人眼中的田中央,以及「田中央建築學校」畢業生與在校生的工作經驗與感想。
這正好補足田中央在建築本體之外需要解釋的部分。這些地域特質明顯的作品,在欣賞其「文 本」(建築)時,理解它的「前後文」亦很關 鍵,也就是指這些建築與周遭地景、與環境與人的關係。只盯著單棟建築看,很容易只看它美不 美、施工細不細等形式。後者當然也重要,但咱 們之前不正是過於只看建築的形式嗎?
例如,讀一段此展文字,你會發現在宜蘭礁溪 的「櫻花陵園」,田中央想讓小朋友也敢來掃墓,通往靈骨塔的路徑就不會經過很多「小照 片」;「津梅棧道」則讓行人能安心過橋,並 非隨意亂蓋的違章。不妨將此展視為引子,搭 配欣賞實際作品最宜,宜蘭才是田中央的「常設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