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眷村裡的跨海讀書會


一場讀書會 共藝術合作社


%E5%85%B1%E8%97%9D%E8%A1%9305


暗夜,走進安靜的高雄鳳山老眷村,周邊房舍幾乎均已廢棄,街道燈光黯淡,我心裡納悶著:這裡真的會有讀書會嗎?

雖然有 Google 地圖帶路,不過在一片漆黑中,還是只能循著有光之處摸索前行;在幾條小巷弄迷路之後,終於找到一扇大紅色鐵門,門口電線桿上的黃燈泡微亮著,推開門,感覺到有些人氣,繞到後院,好幾雙鞋子隨興擺放,心想:「這裡應該就是了」。

我推開厚重的木門入內,老屋裡原來已經聚集了十多人,正在忙著與其他國家的讀友連線,牆上的投影螢幕上百人正現身等待著,頗有「一呼百諾」的氣勢;在週三晚上,一個不打分數的讀書會,竟能聚集如此多的人氣,也堪稱奇蹟。



%E5%85%B1%E8%97%9D%E8%A1%9302


以閱讀法國學者「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註)為名的「共研究」讀書會,主要導讀者是自由學者黃孫權,他曾經擔任《破報》總編輯,長期關注城市、藝術及文化行動。

這些年,他帶著一群南部藝術系的學生與夥伴,以資源共享為概念,向市政府申請眷舍活化再運用,改造老空間,創設「共藝術合作社」,不販售商品、不賣咖啡,而是通過互助合作和自我服務,以分享知識、行動串聯為主旨共同實踐理想。

從今年九月開始,讀書會共分十次舉行,參加成員除了臺灣南部夥伴,另外包括中國杭州美術學院師生、哈佛與常春藤大學等海外留學生上百人,導讀者徵求自願優先,不容易消化的法翻英讀本,經常讓讀書會延長為四小時,仍舊欲罷不能,大大考驗參與者的體力與耐力。為了補充能量,讀書會現場免費提供麵包和咖啡,至於知識的價格,則是隨心樂意奉獻。

在老空間改造如雨後春筍般崛起,文創小店一間間開啟的當下,因為有這樣的一群人發起共讀,深究討論當代經典,共同關注城市文化與日常生活的種種面向,也刺激著老空間注入不同元素,讓黯淡的眷村依然有曖曖微光。●



註: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與社會學家,以開創對日常生活的批判而著稱。







文、攝 葉思吟



葉思吟 《小日子》專案總監,漫步國內外許多城鎮、山徑,參與《日日.好茶》、《山野中的漁光》、《此後》等影像製作,著有《台灣有機茶地圖》等。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