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加工」工作室】從過去到未來無限延伸的那條線

另一種地方生活提案 家族產業的新風華

口述=葉皓宇
跳脫傳統設計者框架,自許從點到線,自產到銷全面參與,期待串接出屬於自己與城市的創作故事。目前進駐「星球空間」,努力生活及創作中。

撰文=葉思吟
攝影=陳志華

圖2
嘗試理解各種線條之美,是創作者初心。

在臺南這個城市,隱身各種各樣傳統產業,從上游到中下游。我們家扮演紡織業的一環節,鈕扣、五彩繽紛的縫線,以及千奇百怪的衣標,都是我小時候的玩具。翻來覆去,東拼西湊,想得到的縫貼方式,我都不陌生。

離開家鄉那幾年,偶爾回來,漫步街頭,總會想要幫這城市做點什麼。從公共藝術到參與大小設計展,許多念頭在腦海流竄,常想著如何能透過設計品說出臺南的故事。遊走城市中,隨處也會遇上跟自己有類似背景的創作者,大家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家族曾是傳產一份子,但隨產業轉型,多數家族產業都處於半停滯狀態。

重新摸索原本以為再熟悉不過的縫線時,才發現他們千奇百怪,無論在功能性、材質或者色澤上都超乎想像。為了滿足衣物上不同部位需求,虛線實線,強韌柔軟屬性應有盡有,搭配五顏六色,至少變化出數百種線條類型。為此,我深深著迷,從舊物中,彷彿找到了創作新契機。

我曾為「臺南老爺行旅」設計系列座椅與杯組,簡單的纏繞概念,透過多彩線條組合,產生意想不到的驚喜, 每一次手工纏繞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歷程。前陣 子受邀為一民宿設計空間,線條轉而變身為裝置藝術媒 材,連結出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作為年輕創作者,我不但不排斥面對使用者,更想落實 在工作生活中。我每週都利用時間自己臨櫃銷售,就是 想多了解消費者需求,也因為如此,才知道他們要的遠比設計師想像更細膩。多與人聊天,不只協助自己看到設計上的盲點,更是難能可貴的情報蒐集窗口。▍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