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皂一則故事
傳遞美好價值
一種觸感 最貼身的感觸
手中握著打皂泡桿,就這樣一直搖動,不停地繞圈攪拌,不知不覺竟過了六小時。
在繁忙生活中,藉由看似重複單調的機械性動作,腦袋獲得淨空,心靈也隨著時間流過而沉澱下來。幾年前開始接觸製作手工皂後,對生命何者為重與生活態度也改變了。
首先,是對於一塊皂的重新認識。過去很少認真思考洗澡用品成分問題,但學做手工皂過程中,慢慢了解這每天直接碰觸身體的小物,如果取材非天然元素,將導致皮膚過敏、環境汙染等問題,而在不同季節,每個人針對皮膚狀況,對於用皂需求亦不同,其中蘊含意想不到的時令因素與專業知識,喚起我對於相關議題重視,展開作好皂之路。
作皂人都知道,油品好壞決定皂的品質。經常旅歐的人,肯定遊逛過當地以皂出名的小鎮,也許添加薰衣草、檸檬等地中海香氣,或者強調純橄欖成分。這些小鎮多數距離橄欖油產地不遠,尤其擅長以在地作物入皂,透過一塊皂,傳達小鎮的風土人文故事,讓來自世界各地遊客趨勢若騖。那麼,在臺灣呢?
回顧小時候,記憶中外公受到日本教育影響,對生活品味十分講究,反映在生活細節上,例如為了保留古法煙燻的龍眼乾味道,每年找小農契作特製,所謂「好」物品概念,體現在製作過程的細緻繁瑣,以及與當地節氣連結上。受到這些情愫影響,我特別找來有懷念風味的龍眼乾入皂,並在與人分享時,也順勢分享何謂美好生活理念。
為了精進作皂技術,曾親赴臺灣四處拜師,熟悉各家思維,在其中,我發現製作者價值觀不同,無形中即連動出不同皂品形式。一塊皂,呈現的不只是表面花色、香氣,而是忠實展現作者的價值觀,「如何看這個世界,如何面對生活」。經由這些摸索學習歷程,逐漸發現作皂這件事,不再僅止於休閒活動,而是能藉此串起一群人合作,共同創造出有意義的價值。
當一個人真心想做一件事時,無形中奧援都會主動靠過來。當我開始分享作品與從事教學後,身邊朋友也不斷拋出能夠結合的素材,例如白米、茶葉、好油等等,我更嘗試將走遍世界的臺灣紅豆、「248 農學市集」出產的豆漿等入皂,期盼藉由這一小物,將美好臺灣精神傳遞出去,搭建起「物超所值」的橋樑。▍
口述 鄭安珀
文 于樵
鄭安珀 在兩岸飛來飛去多年後,因為兒子的一段話,毅然覺得「該回家了」。對於 90 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充滿期待,希望未來能連結更多人做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