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瀚推薦】追憶似水年華的疾病書寫

撰文=徐明瀚
大學四年寫誠品文案,碩、博士班評論電影與藝術至今,白天在八旗文化擔任選書編輯,夜晚在「綠洲藝影」當筆耕農。

圖片提供=百藝畫廊

陳蔚《未竟之地》
陳蔚《未竟之地》

1980年出生的中國新生代油畫家陳蔚,畢業於油畫傳統極強的中國四川美院,從這裡出來的藝術家,往往被認為有硬底子的畫功,但這只是技術層面。從偏早期的「傷痕美術」開始,這裡的藝術家就被動員於「文革記憶」的追尋,並且做出檢討與反思,就連陳蔚的老師、締造多次藝術拍賣紀錄的張曉剛,也辦過多次名為「失憶與記憶」的個展。所以若是要說四川美院有一個不斷出現的繪畫主題,那非「記憶」莫屬。

陳蔚之所以能從四川美院這群藝術家中脫穎而出,我認為是因為她善於將這類「記憶」的主題產生新連結。在她的最新個展《未竟之地》中,藝術家說這個主題的靈感是來自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位偉大的私小說家的第一人稱追憶,不是簡單地記住某些東西而已,而是遇到某些觸媒,被強迫而非自主意願地對「追尋失落的時光」奮不顧身。

陳蔚繪畫中的網子、蜘蛛絲、塑封袋和鐘形罩,和普魯斯特長年臥病的房間一樣,困囚著病態的生命體,而他們善於用封閉空間創造出無垠的自由聯想,甚至很多記憶都被別的藝術品所虛構。我們可以從《追憶似水年華》讀到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畫作,也可以從帶有水墨筆刷的陳蔚畫作中,看到英國藝術家 Damien Hirst的福馬林沉跡,或是比利時藝術家Luc Tuymans的物件偏光遊戲。

最重要的是,陳蔚所有這些書寫性的油彩筆觸,如她的作品名稱一樣,都只是「幻想遠過長日」或「夢住過的地方」,雖然他方未竟,傷病未癒,一切困於記憶,但也因記憶而活。▍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