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Remembering the Past
口述=陳侯延
「東亞大旅社」老闆娘,民國28年出生,是嘉義朴子知名洋裁老師,從婆婆手中接下旅社,人稱「東亞嬤」。
撰文=駱亭伶
攝影=何紹齊

「東亞大旅社」是 30年前我用教洋裁和做衫所賺的錢買下的。我14歲學洋裁,19歲出師,那時成衣還不流行,女孩子出嫁前一定要先學做衫。結婚後,先生陳俊生在朴子鎮公所上班,我就在東亞大旅社旁的店面教裁縫。旅社原本是我婆婆在經營,民國64年時,她年紀大了做不來,我就和先生商量與親戚合夥買下,可以邊顧旅社、邊車衫。
聽我先生說,東亞大旅社原本叫「咸興大旅社」,第一任老闆是他的舅舅林萬金。民國45年,林萬金看到鎮上有兩家戲院生意很好,準備蓋第三家戲院跟進,後來因為和其中一家老闆有交情,才被勸退改做旅社。民國47年完成時,是全嘉義最高的建築,有六根柱子從地底打樁上來,非常堅固,遇到921大地震也都沒事。因為有六間店面,又是六層樓高,大家都叫它「六坎樓」或是「六層樓」。
可惜後來金援未到,周轉不過來而由我婆婆接手。50年代,是旅社生意最好的時候,當時高速公路還未通車,從臺北來的客運要駛七個鐘頭,來到朴子剛好是半夜三點,旅社很搶手。那時候來朴子的人很多,有做小生意、派公差、進香客,尤其是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和過年最熱鬧。以前有一部臺語片《黑貓和黑狗》,還曾經來旅社拍攝。
以前旅社除了住宿之外,還有個人與大眾澡堂。當時不是每戶人家都有浴室,很多人習慣來洗熱水澡,後來愈來愈少人用之後,就填掉了。另外很紅的是四樓氣派的大食堂,每當碰到好日子,就變成結婚禮堂;那時候家境不錯的,娶媳婦、嫁女兒都會來東亞請客,酒席一次擺上30桌也沒問題。我有時兩頭忙,曾有客人一口氣訂36件新娘衫,我帶著四、五個師傅,連夜趕眠工(註一),好讓新娘子帶著兩皮箱的新衫,風風光光出閣。
民國67年高速公路通車,後來「配天宮」的香客大樓也蓋起來,慢慢旅社的生意就差多了。現在四、五、六樓都沒在用,只剩下三樓的八間套房還有客人。前年,雲林科技大學建築系蘇明修老師,受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委託至朴子進行建築文化資產清查。他來旅社看過後,覺得東亞的外觀,以及和洋式房間都很有特色,應該要重新修復保存,就幫我們跟公家申請經費。
去年暑假,蘇老師帶著學生和木工師傅進駐旅社,從五、六樓開始整修。這半年看他們搬著木板爬上爬下,真是很辛苦。不過和洋式房間的拉門、窗片、床板都是使用阿里山Himoto檜木做的,雖然舊了,只要把損害的地方換掉,還是很耐用。重新清理,可以看見拉門上的窗片有以前老師傅親手刻的山水、花鳥圖案,非常高貴。學生們知道我先生以前在六樓天台養鴿子,旅社整理後不能養,怕他捨不得,特別在陽台做了一個很古椎的鴿子風向板,黃昏站在那裡看夕陽特別漂亮。
這次整修有一件很神奇的事。當年蓋旅社 時,為了讓來參加喜宴的客人出入方便,三樓 通往四樓的樓梯,特別設計成兩座剪刀式動 線,可以快速疏散人潮。這次因為公家的經費吃緊,蘇老師就跟我商量,整修樓梯的費用是 不是可以由我們出,我當然說好。有一天,我 突然想到把這一組數字拿去簽六合彩,竟然中 獎了,我想可能老天爺也在保庇牽成(註二),希 望東亞大旅社可以長長久久的保存下來。
自從五、六樓整理好之後,雲林科大的同學們也成立了「朴子の田野學校」來幫忙經營,變成年輕人喜歡的背包客棧。因為房間是半開放 通舖式,一層可以容納 12 人,有些年輕人會包一整層住下來,然後去區公所借腳踏車,從朴子騎車去布袋、東石漁人碼頭,或是去鰲鼓濕地賞鳥。我都會跟他們說,附近第一市場裡頭的「麻糬棟」是朴子才有的名產,不一樣的古早味,一定要去嚐嚐看。
經營旅社,半夜若有客人上門,就要起來開門;退房時,看到客人的面色歡喜,我的心情也感到輕鬆。東西愈久沒用愈容易壞,這次旅社能夠修復變成古蹟保存下來,讓我們很安慰;在收 入上多少會有幫助,而且大學生還說要幫忙設計 Logo,放在我做的拼布抱枕和手提袋上,變成旅社的特色商品,真的是很感謝。
註一:臺語,連夜趕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