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平民便當
圖片提供=超越基金會
撰文.攝影=洪震宇
作家與小旅行推動者。
著有《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

我吃過最棒的風土饗宴,是在台東縱谷的池上,台灣最夢幻的米鄉。不同的節氣日子,我常出沒在這塊夢田,在這裡與襯著白雲藍天的如鏡水田、隨谷風擺動的金黃稻浪,從海岸山脈垂降攀爬過來的雲瀑,相遇。
我喜歡清晨在池上農田小徑中慢跑,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守護下,眼前是一望無際、無農舍與電線桿遮蔽的農田,邊跑邊呼吸著稻香,這大概是全台最華麗的慢跑路線吧!仔細注意,還會發現每塊田前都立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農人姓名、得獎記錄,還有短短的種田哲學,我經常停下來觀賞景色,或是端詳牌子寫的訊息,每個字句傳達農人的自信與驕傲。
在這個如夢環境吃便當是最愜意不過的事情。早年池上便當的起源,是在日治時期旅人搭火車往返花東,經過池上車站已經中午,會有阿婆叫賣用竹葉包裹各種食材的飯糰,逐漸演變成今日全國知名的池上便當。
只是當我在涼亭吃池上便當,總覺不太對勁,現在各地掛著池上便當的便當,都很不池上,連在池上的池上便當,食材也不在地,千篇一律,看不出地方特色。但是高品質的池上米,這個嬌媚可口的女主角,怎麼可以沒有男主角、其他配角來搭配呢?
而且一般旅人來池上玩,通常就是去池上地名的發源地—大坡池,騎個單車繞一圈,吃完池上便當就離開,好像池上就只有這一丁點內容,如果趕時間,有沒有可能透過一個有特色的池上便當,就能瞭解池上的故事呢?
這個問題一直纏繞在心頭。後來我在策劃池上三天兩夜的小旅行時,第一站行程當然是逛大坡池,因為這是一百五十年前阿美族從恆春移民來此,決定在大坡池周圍氾濫沖積的土地落地生根,撈河鮮與種田,池上才慢慢發展,成為招牌響亮的米鄉。
逛完大坡池,就得吃具有在地特色的池上便當,我又不滿意現有的便當菜色,真傷腦筋。有一天,我在池上民宿的早餐吃到非常好吃的煎豆包、豆漿與豆花,驚為天人,民宿主人說這是台東最有名的豆包,產量有限,常常得提早預訂,而且豆皮工廠就在附近,池上民宿早餐幾乎都是用這家的食材。
我吃飽之後去附近繞繞,看到一個不起眼的住家,旁邊堆滿木頭,裡面有一對年輕夫婦在高溫的空間工作,他們從豆漿表面輕巧撈出一張張豆皮,掛在架上晾乾,門外的木頭是用來當蒸豆漿的柴火。
一個伯母探頭出來,用濃濃的客家口音詢問來意,難得有外地人進來,她很開心的跟我聊天。他們姓曾,每天清晨三點多起來備料,一直工作到中午,這樣已經工作四十年,現在由第二代接棒,他們老夫婦還是早起協助,沒有偷懶放鬆。就連外頭招牌「天池」都因為年久未整理,天的上頭那一橫的筆畫褪色,變成大池,後來大家都習慣稱大池豆包。
曾媽媽要煎豆包給我吃,當然求之不得,只見她在豆包上抹一點鹽,放在鍋裡煎一下,撒上香菜,再對摺,兩面翻煎,一下子起鍋。我邊吃又香又燙的豆包,像個吃到棒棒糖的開心孩子。我問曾伯伯從哪裡來的?因為池上的居民以客家人與阿美族為主,幾乎都是從外地移居來此打拼。
老家在苗栗的曾伯伯,突然陷入回憶之中,由於老家的田被洪水淹沒,原本從事照相工作的曾伯伯,只得跟著祖父與父親離鄉背井,到東部另謀生計,他們落腳池上,開始養豬、種田,曾伯伯也從家鄉帶來製作豆包、豆皮的手藝,以此維生。清香的香菜豆包,包裹著曾家四十年的歲月滄桑。我突然發現,池上便當不就是需要這個豆包香嗎?
後來,我又遇到在池上當國中校護的秋菊,重視健康的她,發現池上便當太油膩、青菜太少,沒有在地特色的問題,我們共同討論之後,決定請她設計一個營養在地的池上便當。除了池上米,秋菊選用池上的南瓜、茄子、龍鬚菜與曾伯伯豆包,還有養在山上,吃玉米、青菜、鳳梨的放山雞與放山雞荷包蛋,加上鄰鎮的關山豬,再請自助餐店以少油少鹽來烹調,最後配上一顆開胃的池上酸梅。這個真實又夢幻的組合,應該可以讓旅人嚐到池上的真滋味。
小旅行舉辦的季節已是入冬十二月,我在池上車站迎接二十多位旅人之後,我們逛完大坡池,因為風大,決定改到民宿吃午餐便當,我們請略微疲憊的旅人入座,大家猛盯著便當盒蓋瞧,不知道裡面到底是什麼模樣?我先請秋菊講解夢幻便當的起源,她說完之後,我說「開動」!飢腸轆轆的旅人們急忙打開便當,「哇哇!」的驚訝聲此起彼落,有人拍照,有人大口咀嚼,每口都是扎實的滿足。
下午,我們往田裡去,灑蘿蔔與油菜種子,體驗農事生活,從便當的小空間,感受池上的大風土。隔天的早餐,我們帶著筷子,從民宿走到曾伯伯家,參觀豆包工廠,直接在那裡吃曾媽媽煎的香菜豆包,喝豆漿,吃豆花,聽曾伯伯說故事。秋菊設計的便當,也打開知名 度,許多旅人組團來花東玩, 或是公司組織來開會,還會打 電話來預訂便當。其實,台灣 每個小村落都是夢土,發展自 己特色的夢幻小便當,就能感 受在地大風土。
那才是真實的體驗啊!不是帶 著便當去旅行,而是為了便當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