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看電影都很羨慕或者說會做點白日夢,夢到自己可以有一大片,像是牛仔電影裡面的大草原,上面有牛、羊、馬在草原上面奔馳。後來開始製做外景節目,跑過台灣很多酪農業的牧場,完全擊碎了我的白日夢。
因為台灣土地不大,牧場通常採用圈養的方式,但最多就是三四個教室連起來的面積而已。雖然酪農們已經善用灑水、抽風的方式,但還是因為太過密集,白日夢中的草原都換成了黑褐色的屎尿泥土,更別提飄散在空中那股若有似無的氣味。養牛羊的地方嚴格來說,不能讓外人隨便進去,因為人類身上的衣服或是腳上會帶著不知道哪裡來的泥土、細菌與病毒,所以通常在台灣拍攝酪農的題材,都要經過繁雜的申請與進去前的消毒工作。
但在紐西蘭,這個問題好像並不存在。我們去的牧場,位於鎮外兩個小時路程的鄉下。從鎮上離開,半個小時後,兩旁風景裡的房子開始退後,車開在筆直的路上,沿路上是一排石頭與鐵絲組成的圍籬,圍籬外就是青玉顏色的草原。車子在路的盡頭一轉彎繞過一個小院子,就到了農家的主屋。
就這樣,我們沒有經過任何像是台灣的防疫工作,沒有經過消毒、淋水、噴風。直接準備開拍。趁著下器材的時間,我緩步在主屋的四周,大概有一公里遠的草地上,有幾隻羊在散步著,更遠更遠的那個角落,好像是一群牛在吃草。空氣被一種如果不要講話彷彿一千年都不會被打破的寂靜泡泡包著。
原來也不是酪農的兩夫妻,中年轉業,臨時就聽了朋友的評估與推薦就買了這一大片,一望無際的農場來養牛。牧場有乳牛與肉牛,還有他們口中的「一些」羊。用數字沒有辦法具體的讓人感受到農場的大小。從主屋的兩扇落地窗看出去的一片放養牧草地,就已經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三片一樣大小的牧場環繞著外面。其實羊很多,牛也很多,但因為是放養的方式,對比在諾大的場地,所以被人看到的,永遠都只有「一些」。
兩父子早上五點起床,先用真的牛奶拌上粉狀的飼料餵養小牛,接著就是牧草的整理收割、巡查牧場、放羊隻出去外面閒晃吃草⋯⋯整片牧場只有兩父子與兩隻牧場犬就完成了幾乎百分之九十的工作。
拍攝休息時間,前面小院子玩起投球的遊戲,媽媽跟小孩就從家裡面的客廳,赤腳踏過前廊,直接走上草地開始玩了起來。中途覺得口渴,又赤腳走回廚房拿個飲料再回來,隨性的像是沒有了室內外的界限。嚇壞了台灣來的,出門要換鞋、進門要脫鞋的臺北人,因為老是不知道自己是該脫還是該穿上。
主屋裡的牆壁掛滿了家人的合照,廚房小窗台上有小花、小草與女主人最愛的孫子相框。七月天的壁爐火讓室內維持著溫暖。小狗狗的玩具與孫子的玩具一起散落在地上。牧場生活遠在南半球的角落,天地寬廣,牲畜自在。看著主人家的兩夫妻年近60,悠閒地在沙發上與我們談天,人家講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大致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