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政】重返紐約 當旅舍成為了家

Cover story  Stay Inn

撰文.攝影=陳德政
作家,「音速青春」站長,平日聽些音樂,看些電影,並且持續旅行。著有散文集《在遠方相遇》、《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暖陽灑在床鋪上
陽光灑落進來的寢室,這是一間三人房。

去年秋天,闊別八年後我重返紐約。班機降落在熟悉的甘迺迪機場,我對接下來要去的地方有著濃濃的好奇,那是一間叫做New York Loft Hostel 的青年旅舍,位在布魯克林的東威廉斯堡(East Williamsburg)地帶。

那份好奇中還帶點新鮮感:我從來不曾在紐約住過任何一間旅舍。在當地讀書的那些年,我在安靜的住宅區租房子;幾次單純到紐約當觀光客,則借宿朋友的公寓,因此,「下榻在紐約某間古怪的旅舍,在那裡遭遇了奇幻的經歷、發生精采絕倫的事跡。」這樣一個經常被各種電影、小說描繪得栩栩如生的場景,對我來說成了嶄新的體驗。

這趟旅行的性質很特別,有家推廣深度主題旅行的公司,請我規劃一個以搖滾樂為主軸的旅行團,我希望壓低團費,自己也喜歡考察世界各地的青旅,參考過Hostelworld網站上的評分加上一點旅人的直覺,選擇落腳此地。旅行團的行程共計一週,我早去晚回,利用多出來的寶貴時間,重溫這座朝思暮想的城市,回幾個喜愛的地方瞧瞧,或者什麼也不做,只是漫無目的地走,聞聞大街上的自由氣息,傾聽各個角落傳出來的聲音。

旅舍的所在地曾經是人煙稀少的工業區,近幾年被時髦青年佔領,他們將球鞋扔上路邊的電纜線,宣告這裡是年輕人的酷地盤――咖啡廳、有機超市、Vintage服飾店與各種次文化塗鴉遍佈整個街區。入夜後,略有醉意的潮男潮女在昏暗的樓房間走動,總有辛辣的菸味流竄在寒涼的空氣中,轉角的車庫同時爆出幾聲電子音樂的重拍,是這樣一塊活力四射的區域。

旅舍由挑高的廠房改建,四個寬闊的樓層容納了將近100 個房間,每個房門都漆上經典的紐約標誌或人物:伍迪艾倫、電影《計程車司機》、龐克的發源地CBGB、浪漫的卻爾西旅店、安迪沃荷的「工廠」及傳奇樂手Patti Smith、John Lennn、Bob Dylan等等。時常拉開一道門眼前又出現另外三道,或是從走道的這一側踏進去,亂闖一陣發現自己從一個意外的出口竄出來。

剛入住時, 我被迷宮般的動線弄得暈頭轉向,生活過一段時日,漸漸不會迷路了。我還會和清潔婦人及水電工點頭打招呼,可以準確預測幾點的時候,誰會出現在哪裡幹著什麼樣的活兒,而幾點時交誼廳會熄燈;我暗中記住了櫃檯人員的班表,找出餐廳哪個角落Wi-Fi的訊號最強,能推測星期幾的早餐會提供藍莓或水煮蛋,甚至清楚知道什麼時段去洗衣服不用跟別人搶洗衣機。

開始有其他背包客把我當成旅舍的員工,開始有旅舍的員工把我當成新進的員工。我像一個徘徊不去的幽靈,一個忘了回家的遊客,我在 那裡度過了中秋,獨自坐在庭院吃著家鄉帶來的月餅,我看著萬聖節的裝飾在大廳掛起,節日的轉換提醒我時間的流動。

一個月的停留,我換過三個房間、二十多名室 友,他們有男有女,多數都只說一聲嗨。偶 爾碰到投緣的就相約到陽臺打一場乒乓球,再 結伴到地下室的酒吧喝一杯,酒後分享幾則不 可告人的心事。因為彼此之間,沒有共同的朋 友,往後也不可能再見。

來來去去的室友中,最特別的一位是我的父親,他也報名了搖滾旅行團,我們分配到同一間雙人房,門上彩繪著紐約樂團 Velvet Under- ground 的圖案。上回父子倆一同出國並同住一間房,是我 17 歲的高中暑假,那年我們參加了 一趟歐遊之旅。

有幾個晚上,睡夢中被爸爸的鼾聲驚醒,我一時不太確定現在的自己究竟是幾歲了,一如我不太確定,我們此刻是在紐約、巴黎或臺南的老家。爸爸那臺相機的充電器在滿室的黑暗中亮著讓人安心的綠光,明天還要早起,奇妙的旅程還在繼續。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