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彬推薦】如果在羅馬,一群美國人…

撰文=陳榮彬
輔大比較文學博士,研讀中西小說作品之餘也跨行去看電影、聽音樂,尤其鍾情於爵士樂,著有《當電影遇上爵士》一書。

圖片提供=山水國際娛樂

 

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導演伍迪・艾倫,2012
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導演伍迪・艾倫,2012

紐約曾是伍迪・艾倫電影作品的靈魂。一如他寧可在爵士酒吧演奏也不肯出席奧斯卡金像獎典禮,他也批評怎麼會有像洛杉磯那種可以紅燈右轉的城市。2005年以前很多人都以為他會在大蘋果結束他的電影生涯。

但是,從2005年的《愛情決勝點》開始,伍迪・艾倫成功開啟了他電影藝術事業的第二春,接連幾部片以倫敦為故事背景,都有不惡評價,於是他索性持續加碼,這才有了後來的《情遇巴塞隆納》與《午夜・巴黎》,特別是後者不但幫他刷新票房紀錄(以僅僅一千七百萬美金預算開出一億五千一百萬票房的紅盤),還幫他再度贏得了奧斯卡的最佳原著劇本獎。說真的,沒有紐約的伍迪・艾倫作品,給人的感覺就像伍迪・艾倫不吹豎笛,改打爵士鼓,不演奏紐奧良爵士樂,改走黑人的咆勃爵士路線,有一點奇怪,有一點新鮮,而且也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借用義大利小說家Italo Calvino的小說書名《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我想說《愛上羅馬》是「如果在羅馬,一群美國人」:一群美國人在舊大陸的愛情奇遇記,除了卡司絕不會令人失望(個人以為飾演妓女的潘妮洛普・克魯茲是最大亮點),羅馬競技場與許願池等古蹟頻頻入境,怎麼說都值得一看。

最後要幫伍迪・艾倫說句話。有人批評這部電影的四個故事沒有連貫性,太過鬆散。但我倒是覺得可以把它當成一個短篇小說選集來看:看四部「微電影」不是比一部「大電影」更為精彩?說真的,沒有地方比羅馬更適合當作愛情故事的背景:把義大利文的羅馬Roma倒過來,不就是愛(amor)嗎?看過這部片之後,我覺得伍迪・艾倫的作品越來越輕鬆而有趣了。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