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推薦】經濟黃昏下的家庭光影

撰文=馬欣
多年來筆耕樂評與影評,文章散見於各報章刊物,興趣是從音樂、電影與文學中觀察人性,著有《反派的力量》一書。

《我們家》
《我們家》

 

「在這種時候,一定要笑的啊。」在《我們家》中,妻夫木聰飾演的兒子,因母疾在床榻邊悲痛不捨,母親心有領悟地這樣提醒著。某日接受檢查後回家,母親進門第一件事就是為仙人掌澆水,身為家庭中最重要的人,就是要保守著家人毫不注意但極其重要的「日常」,彷彿「家」是不會變的。

寓殘酷於日常中,一直是日本電影擅長的地方,適才還是陽光燦爛,轉過身日頭就下山了,冷不防地讓你打了個寒顫。

《我們家》定焦的是看似平常的家庭,之前老夫妻還在討論是否要去夏威夷旅遊,不多久後就宣告了身為一家支柱的母親因腦瘤倒下了,日常的線性節奏頓時扭曲了,就像快被命運的禿鷹擄獲似地,你心態上死命地躲與跑,然而周遭的一切景物如常,你還是要趕平常的車,開例行的會議,但命運的禿鷹就在你身邊嗅聞,你胸口一緊,深怕自己也跟著病重的家人倒下。

這樣的題材,如今常見,之前的《愛・慕》,到最近的《我想念我自己》,這幾部片不僅關注病人本身,也以旁觀家人們,《我們家》與《我想念我自己》都在魯蛇老么的提醒下,讓追逐成功的其他人,逐漸體會了生之滋味。

而日本電影在處理這樣的題材時,仍是相當自制的,充滿整個社會不容許你垮掉的氛圍,病人像從隊伍中落單般惶惶,母親發現自己再也無法保住家計的焦慮,小兒子在陽光下仍淺眠的身影,父親仍抱著泡沫經濟時代的冷夢打鼾,大兒子則被視為家中菁英,卻不敢對人講出真話,母親的病,讓家人必須走出她的子宮。

這部片改編自作家早見和真的真實故事,不僅講親情,也帶出近代日本人的壓力,維持著榮景的力不從心,從一個家的老中青三代,看到日本男人面對自己國運的徬徨身影,那日不落的國旗下,能信仰的只剩那日幕西沉下,仍有餘光的家庭價值。▍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