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Dato
男子休日委員會成員,線上音樂平台東洋樂評。近期著迷自做午餐便當及配色擺盤。合著有《左京都男子休日》等作品。
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讀他人的旅行文學,有時是為了在相同方向上找出相異的體驗,有時則是在完全相反的目的地中尋找契合的理念。從基隆港出發,橫越中國跨越西亞,張瑞夫的《絲路上游——橫越亞洲的永夏之旅》在我貧瘠的旅行經驗中給了我新的眼界,以及不少深有同感的觀點。
接續前作《生活在他處:一個人,南亞旅行的千里告白》,這回張瑞夫仍自己背起背包上路,他在繁忙生活中確定了「旅行是我最想做的事」,然後捕捉腦海中閃現的「絲路」地名,最後辭掉工作熱血實踐。
耗費一百二十三天,一路由東向西,烏魯木齊、喀什、德黑蘭、伊斯坦堡等我腦海中呼喚不出的遙遠城市,看似艱澀,但張瑞夫文字平易近人、情感洋溢,他俐落地將眼前風景與經歷事物的描述立體,適時參入自身觀點與情緒抒發,巧妙平衡了那些異國的陌生,讓我如同他的隱形旅伴,與他一同在荒漠中攔車飄移,一同在簡陋旅館中邂逅各國旅人,一同在偌大的地圖裡劃出一條幅遠遼闊,但又只屬於自己的旅行動線。
總是患有行程規劃強迫症的我,羨慕張瑞夫在《絲路上游》裡路線龐大但又不那麼縝密的自由自在,也喜歡他坦誠地書寫窩在旅館中,什麼都不做的百無聊賴,更佩服那因認識了新朋友就走進行程岔路的冒險犯難。讀完這本書才明白,原來旁人眼中的偉大壯遊,其實對作者來說往往只是趟自我成長的心情私旅。
不確定絲路是否會列在我未來出發的清單上,但仍津津有味地讀完這本書,在張瑞夫與他自己對話的旅程上時不時小聲地附和,並偷偷希望在未來某一天裡,我也有機會成為這樣充滿魅力的長途背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