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在上海這座城
一種城市觀察 懷舊又青春的上海
上海,僅僅匆匆ㄧ瞥,可能就只當是座遊歷過的城市,但常去就會發現上海的熱鬧及隱身繁華後的市井日常,交織出獨特的城市氛圍。
六年前就去過上海,印象稍淺。這幾年因為工作、尋友等因緣際會,連續四年去上海遊玩,對這個城市開始有了些迷戀。小時候對上海的印象是四個字「十里洋場」(註),如今聽大陸友人提到上海,都說是「魔都」。原來 1924 年有個日本作家村松梢風曾旅居上海,寫了一本關於上海的書,就叫《魔都》。不管十里洋場或魔都,字義背後都隱喻上海是有韻味的城市,兼容並蓄地以自己的姿態存在著。
可能走在這一條街道,是光鮮亮麗的摩登市容,不過才轉個彎,卻是攤販林立,陰暗古老的民居,立即能感受到貧富差距。但讓人訝異的是,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每一年到上海,都能發現一些充滿活力的變化。
舉例來說,每次去上海都會搭乘 Uber 當代步工具,這次卻發現系統上多了「拼車」選項。好奇詢問司機,原來是近期推出的新方案。一路上如果剛好有同路線的其他搭乘者,司機就會繞道去接,再看雙方的目的地誰較近,就先送誰過去,乘車馬上就打了約六折的折扣。幸運的時候,很可能獨享這段車程又有拼車優惠。
註:舊時上海的租界區域因外國人較多,洋貨充斥,因而稱「十里洋場」。
上海搭乘出租車的比例高,光是居住人口就接近整個臺灣,讓 Uber 能藉由這樣的專案增加乘載率,搭乘者也受惠。有趣的是,在上海的那幾天每次搭乘 Uber 和司機們聊天時,發現 Uber 便利的乘車型態,已經讓一座城市的移動方式變得輕盈。
有一次從外灘坐到新浦東,正好趕上夜間優惠,搭乘了 20 多分鐘,車費僅僅臺幣 35 元。車費和便利性決定了移動方式,在臺灣,一般習慣和朋友相約吃飯後,如果要喝咖啡或是上酒館,都會挑鄰近店家,但在上海,因為搭乘 Uber 車費相較臺灣便宜許多,大家習慣三四個人一同搭乘 Uber,再分攤車資,就能從 A 區到 C 區。許多獨乘的人,只要不趕時間則會選擇拼車,無形中省下三成多的車資。聽每個司機都這麼談著,只能說,上海的年輕人也是相當精打細算呀。
不說別人,連我那幾天在上海,名義上是去參加咖啡展,事實上幾乎每天都會跑五∼六家咖啡館,橫跨不同區域,就為了看看當地咖啡文化,我也學了上海人新潮的移動方式,坐著 Uber 跑咖啡館。
說到上海的咖啡文化,倒是每一年都讓我倍感壓力。六年前的上海,咖啡或許還不比臺灣,近兩三年的上海,發展速度讓人訝異。上海咖啡館各有特色,我去過的店家,每一間都很有個人主義。有的用摩卡壺當壁面裝飾,有些則是在店內擺滿了斧頭、雕刻刀,不拘泥在空間風格上,獨特性強,美感品味也高。
最喜歡上海的永康路,一整條小路,左右兩邊開滿了洋風的餐廳及咖啡館,每一間咖啡館都小小的,室內頂多兩三張桌子,只能靠延伸到街道上的戶外座位增加桌數,但每日下午四點後才能在街道擺放桌椅。去上海四天,光是永康路就去了三天,幾乎每一家咖啡館都喝過,像是以深焙風味為主的咖啡館「GRIFFIN COFFEE」,小而視覺空間強烈的咖啡館「Beautiful Concept」,每一家咖啡都在水準之上,坐在街頭喝著咖啡的那股閒適令人難忘。
這條短短的永康路,有種自由奔放感,很不同於我在大陸去過的其他城市。我想,這也是上海的魅力之一。▍
文、攝 Tina
Tina Yaboo Cafe 老闆娘之一,最喜歡窩在家當宅女,無比愜意。著有《找到小家的味道》,個人 FB 粉絲團「簡單生活,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