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鞋盒般的建築
框住遠方草原與城鎮
一趟建築旅行 走入捷克圖根哈特住宅

關乎人與環境的現代主義建築
今年四月,宜蘭「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歐洲巡迴展來到第三站,捷克東部奧斯特拉瓦(Ostrava)市。1990 年代末期這座工業城開始奔向資本主義,購物中心升起,高架道路截斷人行空間。田中央那些令人安心走路、過河的建設,例如宜蘭津梅棧道,引起奧城人最大共鳴與欽羨。
在繁忙開幕行程中,田中央一行人仍前往兩個多小時車程之外的布爾諾(Brno),參訪現代建築大家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為圖根哈特一家設計的住宅。黃聲遠發現:無論小橋或「豪宅」,只要同一件事一直往裡面做,當建築與環境互動時,就會產生召喚人同感的效果。
它的確像個鞋盒,所謂現代主義建築最常被形容的模樣。它於 1931 年建成時, 曾有德國雜誌質疑:「圖根哈特住宅(Villa Tugendhat)真的能住人嗎?」這也是所謂現代主義建築中的「國際式樣」,於 20 世紀上半葉逐漸風行時,最常被挑戰的問題。
當年歐洲流行的住宅不少仍是裝飾過多的封閉空間,柱子、隔間也減不了。通透、白色的圖宅,在一些人眼裡是毛胚房。直至今日,立面繁複的紅磚樓仍包圍著圖宅,它是「The One and the Only」。
無論如何,若有機會踏進圖宅現場即會發現:這兒哪不能住人了?這兒簡直是人理當如此居住之處。只是,這是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86 年前的作品。這位先覺者反對形式主義和美學空論。他曾說:「建築乃藉由空間手段構想的時代意志。有生命,有變化,新穎的。」這也正是「田中央歐洲巡迴展」策展人王俊雄在大夥兒進屋時提示的:這是一棟單純以空間設計,而不是以家具與裝飾來表現的建築。
首先,中庭的一面,是一長方形大開口,框住了遠方屋宇、教堂及依山巒起伏的布爾諾市區之景,也預告此宅室內、戶外界線不分的風景。進入門來,循著玄關旁的旋轉樓梯往下走,位於斜坡的宅第,盡頭霎時又一村,是餐廳與客廳連成一氣的超大空間。在中庭被框住的布爾諾城市小景,到了這兒透過落地窗,成了全景。視線可及就那幾根呈十字形的細長鋼柱。原來,圖宅在住宅界之所以空前,正因為它是第一棟鋼構的民居,粗壯水泥柱與厚牆因此消失。
為了進一步打破戶內外的界線,密斯將一整排落地窗設計成可上下升降的機械式裝置,窗框極細極服貼,當玻璃窗消失後,感覺真的可以直接從室內跳進戶外。視線從落地窗轉向室內,我看到了這個家的「心臟」,只是它長成一面大理石牆。
這道牆隱約區隔客廳與書房,夏日是蜿蜒綠意,冬日化成覆雪枯枝的溫室一景,書房一側,隨風輕顫的葉尖隨時要穿透玻璃窗而來。解說員在這面名為「Onyx」 的牆前施展了魔法:他先拉上兩旁布幕,讓留在書房中的我們感受光線變暗,再走到對面的客廳,在牆後打開手機的手電筒功能,竟然能見微光躍動——Onyx 是半透明的!那光,彷彿史前人類夜裡圍聚的一小團火⋯⋯。
這股人與自然元素親密接觸的暖意,數萬年不變,在地球上的各個小角落傳遞至今。在圖宅現場,則是由建築師密斯小心翼翼捧著這些光,藉著建築語言,再度無聲交給了來自世界另一端的我們。●
文、攝 馬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