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W TEA HOUSE】俯看大稻埕老臺灣風景 茶香懸浮於市井之上

Cover story     Go Upstairs

口述=林映均、蘇伊涵、蕭勝元
「ASW TEA HOUSE」茶店共同創辦人,三人同時身兼「三月半設計」設計師,每一道茶款都親自挑選,當收到自臺灣各地茶園寄來的茶葉樣本,便一起窩在洋房三樓鑑定選茶。

撰文=鄭雅文
攝影=簡子鑫

隱身於二、三樓,在有陽光穿透的密室茶館,慎重地以國際品鑑杯品茶,是一種靜心的儀式。
隱身於二、三樓,在有陽光穿透的密室茶館,慎重地以國際品鑑杯品茶,是一種靜心的儀式。

茶館開在大稻埕「屈臣氏大藥房」的二樓,工作中聽見最多的是市集的聲響。清早,大稻埕布行阿伯的推車滾輪轉動;三兩個日本遊客,在廣場上有禮的問路聲;假日流動的 米香小攤,震撼的「砰」一響;還有賣麵茶水燒開的「嘶嘶」聲⋯⋯。二樓,懸浮於市井之上,更能以另一種視角俯看老臺灣。

覺得茶館本就該開在二樓,以挑高的距離,圍起一座寧靜的牆;少了過路的人潮,與茶簡樸沉靜的本質更貼近。在茶館裡的我們,細細地挑選著茶葉,依照形色特性為每一款茶尋找適切的名字,也替客人沖著一壺又一壺的茶。每次看著明亮、清朗的茶色,茶香透過滾燙的熱水昇騰而起,品茶,讓心也踏實了。

我們三人的本業是設計與品牌企劃,在開茶館前,工作室也在大稻埕。開始對茶產生興趣,是因為參與一項茶品牌的規劃與營運。在追溯建築歷史與大稻埕茶葉歷史後,萌生了開家英式茶館的念頭。

大家可能會疑惑,為何在大稻埕卻不做傳統臺灣茶館?其實打開臺灣茶葉史,英國對大稻埕茶業發展有很深的影響,「臺灣烏龍茶之父」即是英國商人約翰.陶德,他在 19 世紀抵臺時,便將福建安溪的青心烏龍引進臺灣,並透過臺茶之父李春生引進廈門與福州精緻茶師與技術,使得原本的粗製臺茶,成了行銷世界的精製茶葉,福爾摩沙烏龍茶因而風行歐美。

因此「ASW」雖是英式茶館,卻是以臺灣自產重發酵烏龍與紅茶為主。就像現在大家已接受單品咖啡,茶當然也應該有系統地介紹各個產區和製程;所以在茶館喝得到臺灣單一產區的紅茶與烏龍茶,像是「日月潭晨曦紅玉」和「鹿野紅烏龍」、「東方美人」等。在茶點方面,搭配以臺灣食材製成的西式甜點,例如與「花東菜市集」合作以臺灣本土紅肉李、桑椹、鳳梨純果汁製成的法式軟糖,不含化學添加物,入口化開就像果汁。

從茶到茶點,以西方的輪廓,臺灣為本,一如茶館所在的建築物;洗石子樓面招牌大大寫著 「屈臣氏大藥房」字樣。1971 年,全臺第一間

西藥房開幕,也是當時大稻埕最高的樓房。那 時西藥剛傳進都是中藥舖的大稻埕,因為民眾 好奇,竟然大賣,但盜版也隨即出現。西藥房 特別繪製龍麟伴塔圖作為識別,以正視聽。我 們在發想品牌設計時,特別將這段典故寫進 來,沿用牆外 ASW 的英文作為品牌名,也將 Logo 繪製成龍麟伴「茶」圖。

在老洋房裡的日子,窗外的市井故事從不缺 席,廟宇前的酬神活動,做麥芽餅的商人,也 曾經遇見過一群寫生,記錄街景的叔叔阿姨們,看著看著覺得好感動,因為他們是這麼認 真地記錄下我們每天的生活。

白天,大片木窗引進陽光;夜晚,整座城區都 沉睡了,大稻埕的時間感很明確。從前做設 計,是中午起床、凌晨才睡的夜貓子;現在跟 著大稻埕的時序過生活,早起工作,天暗了就 休息。有天打烊了到樓下倒垃圾,遇見布料行 的阿伯,他抬頭看了看茶館親切地問:「你們是做文創的喔?金有氣質。」我笑了笑說:「沒有啦,我們跟阿伯一樣都是做生意啦。」

有人說,我們靜靜地改變了老城區二樓的風景;而我們,也早已為這座老城區所改變。

 

 

Info

ASW TEA HOUSE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34 號 2 樓 02-2555-9913
FB:ASW TEA HOUSE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