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杜塞道夫
找最道地的日本菜
一座城市 萊茵河畔的東京

《Monocle》雜誌的年度全球最佳城市專題,是關注城市美學人們的重要意見領袖。評審們不只客觀從城市所擁有的美術館、國際航班、書店、甚至是日照時間、公園綠地⋯⋯評論城市硬體條件,也以他們獨到成熟的觀點評價城市的軟實力與潛力。今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與德國杜塞道夫(Düsseldorf)首次登上《Monocle》最佳城市排名。相較起第 22 名的阿姆斯特丹,台灣人對第 25 名的杜塞道夫似乎有點陌生。其實,不只在《Monocle》眼裡,對住在歐洲的亞洲人而言,它也是個舒適、安全、帶點華麗又有點異國情調,高生活品質的理想之都。
《Monocle》這樣介紹杜塞道夫:「我們在勞力士、Lacoste、Tod’s 還不紅時就在用它們了。」讀到這句話時,忍不住會心一笑。是的,這是杜塞道夫給人的第一印象—富裕與精品。無論在生產名牌但不用名牌的法國,或者在講究品質但不追逐潮流的德國,杜塞道夫重度使用精品的特色讓它在西歐國家裡與眾不同;行走在市中心最熱鬧的國王大道(Königsallee)上,隨處是穿著講究、挽著名牌手袋、頭髮打理得一絲不苟的人們(手上經常還拉著一隻與他們匹配的漂亮小狗),在不以時尚為強項的德國人間,杜塞道夫市民反而比較像從米蘭街上來的紳士貴婦;當然,更別提街上林立的精品店,不少品牌在德國唯一的旗艦店,都是在杜塞道夫而非首都柏林,城市行銷也以「流行之都」命題,展現了以商業、廣告、服裝產業為主,布爾喬亞(富有中產階級)的都市性格。
這城市井然有序,市民好看,關注生活細節,精準氛圍,強烈清潔感,用一個台灣人的眼睛看來,有點像是東京給人的感受。而事實上,杜塞道夫與日本的關係深厚,一百年前,兩地就有著密切貿易往來,是倫敦與巴黎之外,歐洲最多日資企業與日本住民的城市。曾經,我在杜塞道夫與柏林兩邊住,一西一東,每次從奔放隨興的柏林來到精美貴氣的杜塞道夫時,城市性格的差異還是時不時帶來文化衝擊,但同時間,我也在這裡滿足了一些台北鄉愁:在日本區吃正統日本料理與拉麵,到日航(Nikko)飯店找日本設計師剪頭髮,拜訪日本書店與超市「補貨」,逛逛日本人經營的商店(之前還有三越百貨)⋯⋯因為如此和東洋文化交融,杜塞道夫被稱作是「萊茵河畔的東京」。
比起柏林有超過四百家的藝廊與 170 家博物館,杜塞道夫文化空間的數量幾乎只有十分之一,但卻不影響它在藝術圈的地位──著名的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就出過現代主義大師、包浩斯名師藝術家 Paul Klee,我們熟悉的奈良美智也是校友。因為城市富裕,重量級藝術家們都到此舉辦展覽,藝術品交易也比其他城市蓬勃許多。雖不以藝術與設計聞名,這城市也懂得以摩登建築吸引世界注意,在新興的 Medienhafen 港區,是建築大師們的競技場,Frank Gehry、David Chipperfield、Steven Holl 蓋的辦公室與住宅,成為城市新風景與市民驕傲。接下來的 Quartier M 的都市規劃計劃,預計又會讓這個六十萬人的中型都市,更增添可看性。▍
文、攝 許育華
許育華 歐洲台灣兩邊跑的自由撰稿人,也是資深雜誌人,專攻設計、旅行、美食、生活風格領域,現在住在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