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東京
照見未來設計動向
一場展覽 2015 東京設計週觀察筆記

雖然看東京設計(師)週的經驗超過十年,但期間的經濟變化起伏總是多變,直接影響到每年設計週的規模、樣貌、活力,不過展覽既是看門道也要看熱鬧,尤其展覽結束後,留下什麼或看進了什麼,在此分享筆記。
由非政府組織舉辦的「東京設計週」辦到了第 30 年總算決定要正名為「TOKYO DESIGNWEEK」,這每年都一定會在神宮外苑前歸位的東京最大規模的設計展覽,涵蓋領域最廣,還有著指標型的設計師、建築大師的參與引領,我想其功能就是讓日本的設計週年年從不缺席,無論是建築、空間、平面、亞洲新創、品牌貨櫃、攤位商展、手作以及應屆畢業的學生作品等,都有一個大規模可以公開對外展示的平台,同時兼作日本的設計教育宣導。
今年展覽尤其多了機器人展示與親子互動裝置設計,算是具有趨向未來與貼近科技的新意。而將展期拉長並分成前後,也是一項聰明策略,一方面可以增加日本文化日休假來參觀的民眾,攤位輪替也能減緩展出者的疲憊,將攤位更有效利用。
期間位在六本木東京中城的「Design Touch」則是成功以設計來翻騰商場創意氣氛的絕佳示範。戶外廣場上如積木堆疊般的地景藝術,在美好的秋日季節裡,是親子共遊的歡樂Wonderland,至於連續舉辦到第八年的「Tokyo Midtown Award」,在設計類獲獎作品已逐一量產,化為足具代表日本文化的伴手禮,像是「歌舞伎面膜」就是其一成功的熱銷商品。
此外,無印良品的「MUJI HUT」也是其中亮點,三棟不同設計師設計的小屋,提出居住的可能形式,低限與舒適,優雅與溫暖的日式風,總是令人想望。至於附近的 21_21 Design Sight美術館的 Frank Gehry「I Have an Idea」、森美術館的「村上隆五百羅漢圖」,以及國立新美術館等大小藝廊都有展覽,再加上附近 AXIS 大樓裡 SONY 的「Life Space UX」與「Lovable Continuous Design」所呈現設計師清水久和與七個企業公司合作的概念設計模型實體化展示等,六本木區域永遠都是設計週期間,CP值最高、 令人鐵腿、靈感爆炸的觀展場域。
2014 年開始在代官山蔦屋書店舉辦的「:DDD」展,把書店各區變成了設計展覽場,有知名選品人南貴之的「Best Packing Store」,也有 POP-UP SHOP,也有設計新銳角田陽太的設計場域,書籍設計師祖父江慎與繪本作家五味太郎的彩繪座椅展,個個有其脈絡可循,見識的是日本展覽的企劃縝密度。
而像蝸牛般走過,願意用時間留下痕跡的是一個個結合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展覽,像是孕育日本傳統美意識的「Japan Creative」,也有推動日本傳統工藝的 「Japan Traditional Craft Week」,已有 400 年歷史的 ARITA 有田燒,也有與世界 16 位設計師合作的創作企劃,這些都將日本無可取代的職人工匠與非凡技藝,經過新的企劃與合作畫下新頁。
最後,從一個媒體的角度來看,你不得不佩服位於增上寺的「ANYTOKYO」展,這是一個 Select Exhibition 的概念,精準的選品與完好的包裝呈現,加上專業的公關行銷團隊,形塑出一個專業的策展團隊該如何成形並將設計推廣出去,在這裡看到了設計展的目的:為設計師塑造一個永續發展的可能平台。▍
文、攝 吳東龍
吳東龍 身兼設計師與作家,用觀察設計、發掘創意的心情旅行,善於將旅途中的點、線、面連結起來,並咀嚼轉化以文字與圖像交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