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全球政治觀光客的
墨西哥革命山城
一個小鎮 芙烈達卡羅的畫中世界
我和男友是在芝加哥偷偷註冊結婚的,為了慶祝彼此的新身份,我們選擇到墨西哥「探險」,首站目的地是革命觀光勝地 San Cristóbal de Las Casas ── 除了芙烈達卡羅、龍舌蘭酒和毒梟,一般人台灣人對墨西哥的了解並不多,也很少有機會去當地旅行,更何況還要去有反叛軍的所在。
1994 年的第一天,墨西哥最南端最貧窮的省份查帕斯(Chiapas)裡的山城 San Cristóbal de Las Casas 出現了蒙面武裝革命軍 EZLN (Ejército Zapatista de Liberación Nacional),他們在叢林裡發表了左派革命宣言,向中央政府宣戰,誓言為原住民的生存權益而奮鬥。叛軍大多為臉孔棕色的馬雅人,但其發言人馬科斯卻是一名白人男性,他不止公開發表演說闡明EZLN 的革命思想,更在叢林裡上網,透過網站發表政治哲學著作與詩集。由於身份神秘、文筆優美,關於馬科斯的各種傳言開始在世界流傳,甚至有傳言說他其實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
EZLN 這個浪漫而激昂的現代革命傳說,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前往 San Cristóbal 朝聖 ── 他們被稱為政治觀光客。我們選擇去 San Cristóbal,不只是被叢林蒙面革命軍的傳說給吸引,但真正召喚我們的,是這個古老山城的豐富色彩。San Cristóbal 擁有滄桑的古蹟、房屋和街道,加上殖民文化和馬雅原住民文化揉合出的風情⋯⋯無一不美。實際上,查帕斯人認為:1528 年就建城的 San Cristóbal,才是查帕斯文化上的首都。
我們從當時居住的芝加哥飛行四小時到達墨西哥市,再飛兩小時到查帕斯首府 Tuxtla Gutlerrez。然後我們等候民宿管家替我們安排計程車,坐一個多小時到達投宿的 Casa Felipe Flores。當我們從幽黑的山路進到 San Cristóbal 時,儘管天色已經昏暗,但看到地上用鵝卵石鋪成的馬路、Casa Felipe Flores 斑剝的外牆和刻畫歷史痕跡的大木門,我深信:這是一個讓人流連往返的小鎮。
到達民宿之後打開大門,美麗的墨西哥殖民式內裝,簡直就是進到了芙烈達卡羅的畫中世界:拱門、迴廊、段鐵陽台與樓梯、佈滿熱帶植物的中庭、美洲豹的雕像,還有色彩鮮艷的布織品與擺設,此刻我深切明白,芙烈達筆下的濃烈色彩從何而來。
這個小鎮的古老道路保留了鵝卵石和石板原始面貌,用色鮮艷的建築物因歲月沖刷而洗練內斂。路上可以看見許多原住民婦女或是小女孩,販賣手工藝品諸如玩偶布織品或是手鍊,色彩奪目美不勝收。即使是傳統市場的蔬菜攤或是路邊叫賣的水果,也一樣要擺設成美麗的形狀,讓他們在燦爛的陽光底下閃閃發光。當然,整趟旅程即使穿越查帕斯的叢林和原住民村落,我們從未看過任何蒙面軍,只有頭頂著水果的原住民孩子包圍我們坐的公車熱烈兜售。
EZLN 的武裝反抗運動主要訴求是爭取當地馬雅原住民的權益。然而,有點諷刺的是:經過多年的武裝革命,當地原住民的生活大多仍舊貧困。 倒是隨著政治觀光客的湧入,但馬科斯和蒙面革命軍的神話變成了滿坑滿谷的 EZLN 紀念品:印著蒙面軍的T 恤、口罩、海報充斥街頭。許多馬雅原住民小女孩和老奶奶,就用毛線和麻繩徒手編織蒙面軍小人偶,擺在路邊販賣。
在市中心遊蕩的時候,常會有穿著傳統服飾的小女孩跟我們兜售手工藝品,或是跟我們要錢。小女孩們看起來都很瘦小,大一點的女孩子,會帶著更小的弟弟妹妹,在街上兜售手工藝品。她們並不是為了吸引人客的目光或是堅持文化傳統,才穿上傳統服飾。她們作傳統打扮完全是基於經濟性的因素:因為手作的傳統服飾最便宜,那是她們唯一穿得起的。
某天晚上,我們兩個觀光客在吃了幾頓拮据食物之後,選擇到一家所費不貲的餐廳吃晚飯。那家高級餐廳的花園當天被包場下來,成為一個白人小男孩的生日派對場地。一整個晚上,不停地有坐著轎車而來的白人小孩,拿著包裝精美的禮物跑進花園。小朋友歡樂嬉鬧,大人們開心鼓掌的聲音不絕於耳。我想起那些在街上做生意兼當保姆的馬雅小女孩們⋯⋯。突然間,我明白了這個國家為何總有革命,也明白了為何馬科斯之所以成為馬科斯。▍
文、攝 宋欣穎
宋欣穎 曾任報社影劇記者、偶像劇編劇、京都 KTV 店員。在京都住了兩年後又移居芝加哥數年。回台後從事影像剪輯和編導工作,也從事純文字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