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方式 在咖啡館辦公
撰文=Ling
大學念景觀建築系,決定不要做設計而是寫設計,投入出版業後,一直待在生活及設計議題的領域。
攝影=Fresh

上海的前法租界徐匯區裡的永嘉路上,有一棟六層樓洋房,從漆成白色的一樓門面看過去,既像咖啡廳也像藝廊,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從玻璃窗裡映出的光韻透析出一股清新氣息,錯落的景致在街上形成視覺焦點。
推開木門走進一瞧,一樓標示著客廳,玄關貼著一張樓層立面圖海報, 標出「打印區printer」、「會議室conference」、「電話角phone」等字樣。前方整面黑板牆寫著耶佳雪菲、摩卡基諾等和好喝的印象連結的咖啡字樣,也標示出價格,這樣的空間感絕對屬於一家咖啡館,卻又似乎不只是這樣。
點了飲料坐下來和店員聊上,才明瞭這是一間「Co-working」概念的工作空間。「聯合辦公」的形式從歐美到日本、台灣這幾年挺風行的,是微型創業者節省成本、共享資源的有效工作方式。上海的這家「新單位」,除了算是在中國開啟這股潮流之先,它更擺脫「辦公室」的型式,既然要搞共享,就把「Co-(互相協作)」的利益做到最大。
所謂的資源共享,不再侷限在事務機、茶水間、網路、租金而已,特別之處在於空間經營者會定期為成員舉辦沙龍進行交流,聚合不同領域專業的人藉由溝通了解,找到新的創意和解決方案,甚至開啟新的合作可能。一般東方人的社交模式相對保守許多,這種方式對於一些初期創業者來說,缺資金、缺人脈,缺顧問諮詢,可以藉由這種運作模式得到實質的幫助,儼然成為一種實體的2.0人際網路平台。
租一張辦公桌每人的月租金約人民幣2500元,相對低廉的租金,搭配可彈性運用的時間和空間,這裡還有屋頂花園可以曬太陽,工作想歇會就移駕到一樓咖啡廳轉移心情,並不時有新的展覽可看,工作不一定得成天面對規矩的辦公空間,在這裡實現了很多人喜歡在咖啡館上班的想法。
在介於傳統辦公室和輕鬆開放的創意社群空間裡,無論是藝術、設計、文化、教育或IT產業等,都有可能在這裡產出創新。下回有機會到上海,就算沒打算在此地創業,也可以走進新單位的一樓咖啡館,體驗30年代老洋房的氛圍,感受新中國平民的文化創意產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