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跳蚤市場
交換與分享生活價值


一種生活態度 Mauerpark Flohmarkt


1 1
跳蚤市場多在公園內或沿著公園擺攤,頂著綠樹的市集逛起來很舒服。


二手市集,跳蚤市場,是歐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柏林更是蓬勃興盛,彷如全民運動,據說柏林大小跳蚤市場超過 30 多個,在商店關門的週日,市集成了逛街場所,不全然為買東西,而是朋友們相約市集裡閒晃湊熱鬧,附近公園裡,抱著吉他唱歌的年輕人們,或草地上玩耍的孩子,就是賞心悅目的市集風景。

熱愛行走跳蚤市場間尋寶,這幾年我也蒐集了幾個心頭好,有五、六個是我的週末休閒重點,跳蚤市場經驗多了,不只是家中戰利品日漸豐厚,更從市集裡人們的互動與「交易」,感受到城市的品味與生活態度,我從跳蚤市場裡學到的,不只是訓練眼光欣賞老東西或懂得講價而已。

走進柏林最大的跳蚤市場 Mauerpark Flohmarkt,在這個聚集上百個攤位的市集中,有一半是從事二手貨生意的專業賣家,另一半則是將私人物件拿出來的業餘者。在這裡,亞洲正當紅的復古風潮,若無其事渾然天成地大量展現,盡是我們喜歡的普普風格傢具、老沙發、北歐書櫃、老唱機、復古服飾⋯⋯用整個下午慢慢逛,除了是無限挖寶樂趣,在千奇百怪、年代各異的物件中,拼貼出從前生活樣貌、舊時美學與藝術,也接近了老歷史;喜歡此味的旅人們,在每個柏林跳蚤市場上,有走進寶庫般的過癮驚喜,但同時也上演著不願意空手而回卻又無法把桌子、櫃子都扛上飛機的兩難。

至於業餘賣家的「商品」,用觀光客的眼睛看來,還真是不可思議:嬰兒衣物、剩下一半的香水與沐浴乳、鍋碗刀叉、腳踏車輪子、電線工具、花盆種子、甚至舊內衣。從時尚之都巴黎來的朋友就笑說「這簡直是垃圾嘛。」

起初,我也無法想像怎麼會有人買賣這些東西,漸漸習慣之後,或者說被柏林樸素、不物質導向的生活價值觀說服,我居然也有了不同的觀點 ── 的確,螺絲起子新與舊並無差別,仍不失其工具本質,寶寶長大很快,穿舊衣也不見得不好,某些染上歲月痕跡的物件,也的確比嶄新明亮地要好看⋯⋯用少少 2、3 歐元,出清舊東西的人們,目的絕不是為了賺錢(更何況攤位還要租金),而是不願意將用不到的東西就這麼丟進垃圾桶裡去,是一種讓物件再找到新價值、延續其生命的好習慣。延伸地來看,這是環保態度更高層次的實踐,德國人除了回收垃圾、分類不同顏色的玻璃,在不浪費這個議題上,可真是相當地基本教義派,我不時在街上看到的「Reduse、Reuse、Recycle」三個字,真不只是口號。

我也曾與朋友租了攤位,玩票性當了一次跳蚤市場老闆娘,體驗市集擺攤遊戲規則;我用 1 至 5 歐元的小錢,為自己曾經心愛、現在卻再也穿不著的衣服、用不著的雜貨找到下一個主人,再用這幾歐元,去其他攤位買想要的二手小說、唱片與老咖啡杯;接近收攤的尾聲,很多人會將沒賣掉的東西直接送人,大喊「免費免費,請帶回家」,他們樂得不用再把東西帶回家,徹底結束這一次跳蚤生意,也有人樂得接收二手物,這種「你給我撿」的循環,大家做起來非常自在,一點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看在我這個外國人眼裡,十足啟發,比起販賣,如此的精神更是交換與分享,是我欣賞的生活價值。

曾有個朋友對跳蚤市集嗤之以鼻,認為是窮人的專利,我總覺得這種評價太狹隘,不成熟;身邊的歐洲朋友們,從設計雜誌編輯、 藝術家、廚師、科學家,這些我心目中擁有好品味與修養的人們,都完全不介意使用跳蚤市場裡的東西,他們的穿著風格,甚至居住空間,混合著新與舊,高級與二手,都像是從時尚雜誌與居家雜誌報導裡走出來的,金錢能買到美感的定論,絕不在歐洲這個對物質、對美學早已有更高的眼界與態度,不崇尚品牌的社會裡發生。

柏林人樸素看待物質的態度改變了某部分的我,當發現自己再也不會以消費為樂,以擁有名牌、昂貴物品為喜悅,反倒越來越尊重並珍惜老東西時,我感到滿足,所謂的好生活,早已經被重新被定義,一只跳蚤市場裡的老茶壺之價值,不比那標價更高的新東西遜色。 ▍





文、攝 許育華



許育華 歐洲台灣兩邊生活的自由撰稿人,也是資深雜誌人,專攻設計、旅行、美食、生活風格領域,現在住在柏林。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