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熱氣球
穿越火山岩層


一趟旅程 土耳其 Cappadocia


像七彩水母在珊瑚礁岩中浮游的熱氣球。
像七彩水母在珊瑚礁岩中浮游的熱氣球。


上個冬天走了一趟土耳其,那是一段十幾天的旅程,先在伊斯坦堡的藍色清真寺旁住了幾晚,在路邊吃了很多沙威瑪和烤栗子之後,往東拐進世界遺產「番紅花城」(Safranbolu),住進老得嘎嘎叫的鄂圖曼木屋,洗了一直憋笑的土耳其浴之後,往南,前進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

卡帕多奇亞是一片滿佈奇岩怪石的土色地方,沒什麼樹。走在街上,東一座石柱,西一牆岩壁的,如果沒有那些地球人使用的雜貨店座落岩石間,根本就像漫步月球,只差沒有飄起來。當地人最傳統的住宅是洞穴屋,他們會看好一塊格局宜人的岩塊或石柱,然後鑿啊鑿地把它鏤空,想要吃飯就鑿一個客廳,想要休息就掘一個小窩,想要點燈就在牆上挖個洞放蠟燭。這樣的居住方式被保留下來成為特色,現在這帶的旅店都標榜能住在石洞裡,只不過洞穴不再塵土飛揚,不能說鑿就鑿,是擺上了床,裝上冷暖氣和乾濕分離衛浴來伺候觀光客就是了。



岩壁上的每一個洞都是古人挖出來的,住人也住鴿子。
岩壁上的每一個洞都是古人挖出來的,住人也住鴿子。


除了特別的洞穴居,卡帕多奇亞另一個厲害體驗就是熱氣球了。

清晨,天還灰黑地透著星光,想像著高處不勝寒,手套面罩全上場,把自己捆成一個太空人,肥呼呼的在飯店門口等著熱氣球專車來接風。到了市區的基地,大家呼著白氣擠進房裡,排隊等著被分派籃位後,就可以享用早餐了。早餐其實簡單,一個小吧台,三、四種麵包,還有香蕉、草莓和西瓜,雖然簡單,但配上滿屋子人低聲鳴動著的期待,黑暗裡也吃的滿心歡喜。

吃飽了前往起飛點,朝霞轉成粉紅色時抵達,熱氣球已經軟趴趴地癱在地上等著。隨著飛行員的說明,彩色的氣球在晨光下漸漸被大火吹膨,搖頭晃腦地站直了球體。也在這個時候,我們一個一個跳進籃子裡。竹籃不大,或許是為了防止人們興奮過度在空中亂竄吧,籃子隔成了五、六格,一格可以塞進四個人;我們就像豬仔被圈在籠裡般,乖乖地等待升空。飛行員在竹籃正中央,噗咻噗咻的,當他點燃火箭筒,就會有一波波熱空氣上升撐飽氣球,沒有震耳欲聾的起飛助跑,微風只是一搧,一籃子人就輕輕騰空。

這離開地表的方式太不壯烈,好像太輕鬆,輕鬆到令人不能相信,原本吵雜著的人們瞬間都沉默,似乎多呼出一口氣,就會破壞這輕飄如絨的平衡,耳邊於是只剩火箭筒轟轟地兀自作響。大樹漸漸縮成幾球綠色棉絮,大卡車漸漸變成一塊小橡皮擦,然後地平線就好長好長地劃開在眼前;前陣子下了雪,光禿禿的土色大地就像篩上糖粉的香蕉蛋糕。

原本以為熱氣球只會將人們帶到高處俯瞰而已,但隨著飛行員熟練地左右拉繩掌舵,原本憨憨漂浮的熱氣球開始靈活地穿梭石柱間,就像觀光列車穿梭林間般,整個卡帕多奇亞的美麗地景就那樣觸手可及。火山岩層是玫瑰色的,尖塔般的石柱叫作「仙女煙囪」,岩壁上有好多排小洞是古人挖起來給鴿子住的;而那些一同起飛的熱氣球,遠遠近近紅黃橘綠,在遠方高處的像飛天棒棒糖,在峽谷中穿梭的則像七彩水母悠游礁石間。

大家都是用飄的,速度都不快,方向性也不明,所以常常一個眨眼,覺得滿天氣球都置空定格,但揉揉眼珠再眨一下眼皮,大家又「123 木頭人」似地改變隊形。再怎麼超自然的現象也慢慢能接受了,癡呆了一陣的人們,開始能發聲拍照,也確認了自己的懸浮狀態。

落地倒也不如想像中壯烈,升空前飛行員再三教導我們落地姿勢,如果風把氣球吹歪了,全員必須緊抓籃框,往同一方向倒去,以製造重心讓籃子直立著地。落地前,我滿腦都是一籃人沒抓好,像彈珠般滾落一地的畫面;殊不知,落地時刻雲淡風輕,飛行員只是抽了抽繩,跟地勤人員使個眼色,我們翩然降落在跟籃底同面積的卡車後座,就像放一只西洋棋那樣不偏不倚。

著陸之後還有落地派對,可以得到一張飛行證書,還有一杯香檳、熱紅酒或咖啡。膨大的氣球在身後呼嚕嚕地躺下,籃子被運走,氣球洩完氣被捲起收走。看看錶,早上八點半,香料熱紅酒濃了些,微醺的陽光暖暖灑下,灑在這場好像在雙眼迷濛著賴床時才會有的,接近真實的夢。▍





文、攝 嚴葳



嚴葳 當過攝影助理、待過拍片現場,也曾在花東縱谷間流浪。之前飛到丹麥鄉間拍照,和一位丹麥媽媽合作生活食譜書,將於 4 月出版。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