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與麵包相處
有香氣的小麥麵包學院
一顆酸種麵包 傳達土地的美好

耳畔傳來磨麥隆隆聲,空氣裡有著小麥淡淡的香氣,我與麵包師許垚綸相遇在臺北木柵巷弄的烘焙坊。跟著一群酸種麵包(註)愛好者、重視食物來源的探索者,一起透過手作麵包更貼近這塊土地。
今年初成立的酸麵包學堂,實際上已醞釀五年多。垚綸從中原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後學習手作麵包,剛開始就和坊間烘焙坊一樣,使用進口麵粉、商業酵母和膨鬆劑、食品改良劑作為原料製作麵包。看著放入各類化學添加物的成品,他想,為什麼不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做麵包?
他開始投入食材研究和實驗,在一顆顆麵包裡投注自己對土地與食品安全的關懷。與友善耕作的農民收購成熟小麥磨成麵粉,並用自己培養的野生酵母來發酵,揉入天然海鹽、橄欖油,用時間來孕育麵糰特有的香氣。顛覆臺灣小麥不適合做歐式麵包的既定印象,創造屬於臺灣的酸種麵包。
課堂上垚綸端出一顆酸種麵包,顏色深褐帶點灰質,內裡點綴幾許米粒般的形貌。我手持一小片細細端詳,放入口中用唾液將它沾潤融化,慢慢咀嚼出微酸又帶點花果香的清甜。他繼續帶著我們將原味裸麥麵包與其它食材搭配,沾上橄欖油,多了麵糰與油脂混合後的溫潤口感;添入奶油後,滿溢的奶香融化了酸味,在舌尖留下一股化不去的香氣。
揉和麵糰的他相當專注,站在身邊的人都宛若無物。他說,常覺得這個步驟就像是作畫般,讓液狀與粉狀的元素混合交織成一幅潑墨山水畫。 手法要輕柔,靈巧帶勁才能混合均勻。當麵糰成型後,他流露出一絲笑容,那是一份由心發出的滿足喜悅。
吃,是如此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但一份餐點背後,卻飽含著大地的滋養、四時的運行。看著他不疾不徐地從烤箱中將剛烤好的麵包遞出,接著細細端詳麵包體的質地、穀物的顆粒,原來所謂的品味,就存在於這一點一滴的積累。●
註:用穀類培養出的菌種製成麵包。
文、攝 黃沛云
黃沛云 文字工作者,愛用雙手雙腳感受 自然,上山下海採集友善環境的人事物。 期許透過文字、圖像,傳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