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編特企 小日子 × 宜蘭中興文創園區
文 小日子
攝 簡子鑫
口述 宜蘭・興自造之星 陶藝創作家 何燦波
大學時期我從香港來到臺灣學習美術,沒想到一落腳便是20餘年。臺港兩地對美術教育很不一樣,臺灣的生活節奏輕巧,思想空間也較為寬闊,於是我在這裡受到啟蒙,像個海綿,不斷吸收生活周遭迸發出的能量。
剛出社會,是一個人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我來到鶯歌陶博館,從事彩繪陶瓷的工作,發現陶土是一種可塑性很高的媒材,搭配不同技法、不同彩繪方式,就能呈現出很不一樣的創作風格,從此展開我的陶藝創作之路。
陶藝與其他藝術創作相比,沒有那麼嚴肅,也沒有標準答案,我將過去所學的西畫與陶藝結合,經過不斷實驗,發現將版畫的技法運用在陶器雕刻上,以浮刻、直刻、壓印等技巧,再使用氧化鐵化妝土上色,便能呈現單色素描的漸層效果,這樣的做法雖然繁複耗時,卻能讓作品更有手感的獨特與溫度。
近幾年我來到宜蘭,成為中興文創園區的駐村創作者之一,這裡提供很好的創作空間,不僅作為工作室使用,更可以是展示自己所有作品的小小藝廊。在這空曠、安靜的環境裡,我跟其他創作者共同討論藝術、激盪靈感、追求夢想,與民眾近距離互動、體驗手作課程。
記得有次一位懷有身孕的年輕太太,捏陶做出一個雞造型的存錢筒,燒陶時我發現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上去,原本投硬幣的開口變成了嘴巴,存錢筒變成一個孩子的臉,這讓我的內心激動不已,我想這就是上天賜予她的禮物。這種驚喜的回饋,讓人感覺回到學生時代,我又重新在這塊淨土上,拾回創作最純粹的本質。
可以將陶藝做為人生志業,透過陶土將創作想法傳遞到每個人的生活中,是我覺得最快樂的事。比起香港,臺灣是個包容每個人夢想的地方,讓不同形狀的夢想在土地上百花齊放。在過去的創作道路上,我從香港游牧到臺北,再從桃園遷徙到宜蘭,但我很幸運可以找到心之所向,在這座島嶼上落地生根。●
興自造成果展
2 月10 日至3 月11 日
宜蘭中興文創園區 興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