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芳推薦

張健芳推薦

作家,患有重度背包客症候群,嗜旅行,熱愛食物背後的人情趣味。 著有《 個旅人, 張餐桌》,獲誠品選書。新書預計今年八月出版。

圖片提供=商周出版

 

Lipika Pelham《耶路撒冷的移居者》

終於在耶路撒冷見了以後呢?

以色列於1967年的六日戰爭攻下耶路撒冷以前,「明年耶路撒冷見」曾是 漂泊無根的猶太人彼此安慰問候的傳統用語。耶路撒冷,讓風中浮萍般的猶 太人懷念了兩千多年的心靈故鄉。都說相見不如懷念,那終於在耶路撒冷見 了以後呢?《耶路撒冷的移住者》說的正是「BBC」女記者跟著猶太夫婿搬 到耶路撒冷的生活點滴。

以色列建立在數千年的信仰上,復國歷史卻比很多賣炸魚薯條的倫敦小吃店 還短。當地的飲食特色就是沒有特色,端看你的祖父母當年從世界的哪個角 落搬回來。除了「奶肉不混吃」、「不吃豬肉」、「鮮肉要沖水抹鹽去除血 水」之類的飲食禁忌,沒有共同脈絡,不遵循風土節氣,情感尚待累積,喜 好仍需沈澱,以色列餐桌是個生硬的大拼盤,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以色列人說的希伯來文,曾經只有猶太拉比(祭司)在禮拜祈禱時才頌念。 神聖歸神聖,但如同拉丁文或梵文,已是死語。為了避免以色列分裂成不同 語區,復興希伯來文成為首要國策。畢竟猶太人的唯一共同點就是根植於經 文中的信仰。於是希伯來文從創世紀一開頭「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的天啟神諭,透過語言學家和教師的努力,變成普羅大眾口中「媽,廁所有衛生紙嗎?」這種日常對話。

受苦流浪了兩千年多的猶太人,手握權力後,讓另一群人開始受苦流浪。受害者因為心理補償,往往是最殘酷的加害者。以色列孤傲地與伊斯蘭鄰居為敵,在中東地區「流著美國血液,跳動著一顆歐洲心臟」,樹立敵人的速度 比消滅敵人的速度還快。出入國境的安檢盤問不休,唯恐每個阿拉伯青年的 生平愛好就是挾持飛機去撞大樓,或是去購物中心放自殺炸彈。

曾有剛退伍的以色列女生對我說:「這不是正常的生活。當我們受夠時,會彼此揶揄,如果當初選了烏干達呢?(註)」,「對耶,如果當初選了烏干達呢?」。「親愛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烏干達不是應許之地,沒有耶路撒冷。」▍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