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據山壁間的透明茶屋
一間廟宇 眺望京都新舞台

聽聞京都有新寺廟,如同開啟寶盒的好奇心被觸動了:什麼樣的寺廟竟在寺廟多到滿溢的千年古都拔地而起?
這是位於京都東山的「青蓮院門跡將軍塚青龍殿」,2014 年 10 月甫落成的新寺廟。行前拿著獲得的中文資料,靠著僅有的數個關鍵字:「青蓮院、比清水舞台還要大上近五倍的舞台、透明茶室」,隨遇而安地前往。走上一段小爬坡,來到東山的青蓮院;先是被門前的八百年楠樹震懾住,壯碩的樹幹或許還未到達吸睛的程度,可是像傘狀撐開的樹枝張牙舞爪地,連一旁的道路也成了庇蔭的對象。
脫去鞋子、按例踏上木構的寺院,尋著指引欣賞著名建築家和造園師小堀遠州的庭園。不過,尋尋覓覓怎麼也看不到所謂的透明茶室。這才發現,牆上貼著一張毛筆手繪地圖,一下一上的標示了青蓮院和青龍殿的位置,一旁寫著:「所用時間約 30 分」。這才恍然大悟,將軍塚青龍殿位處高台上,得靠雙腳走上去。
循著地圖,走向不斷爬升的山路,經過了藏在山林角落的旅館、彷彿時光凍結的神社,迎面而來的是一座森林,坡度陡峭,針葉樹緊緊抓著斜坡拔地而起。不多久,已是滿身大汗,這才覺得手上的地圖太過簡單,既未標示岔路,手機內的 Google Map 也無訊號,眼看就要在林間迷了路。幸好憑著向來靈敏的方向感,涼風迎面吹來,蟲鳴鳥叫隨行,一路大汗終至青龍殿。
透明茶屋「玻璃茶屋──光庵」就坐落在青龍殿舞台上。這是備受國際矚目的日本設計師吉岡德仁的作品,最初曾在威尼斯雙年展上發表模型,最後在京都和佛羅倫斯成為友好城市 50 周年的 2015,終於實現。透明茶屋和傳統具陰翳感的茶室截然不同,沒有榻榻米、也無掛軸與插花,一眼就可看穿。吉岡德仁曾說,他想設計出一段與自然共度的時間。
空間中光線是焦點所在,在一塊塊玻璃長條拼成的茶室地板上,看得到如同水光瀲灩的紋路;而據說在某些特定的時刻,茶室裡還會出現光線透過玻璃折射出的七彩光束。而位於山頂的周遭風光,都成了茶室最佳的風景。
茶室所在的大舞台也很有看頭,盤據在山壁斜坡上,面積比清水舞台還大上近五倍,使用的材料全是珍貴的檜木。站在舞台邊緣,可以眺望整個京都市景。京都每年夏末的「五山送火」祭典,也能在這舞台一口氣飽覽「大、妙法、左大文字、船型、鳥居」等,不少人前來欣賞夜景,楓紅的夜晚也很受歡迎。
看到這裡,或許覺得青龍殿有點財大氣粗,但聽附近的旅館吉田山莊(註)年輕女將中村知古提起,才知背後有著一段故事。原來與吉田山莊友好的青蓮院住持,是為了搶救 1914 年所建的「平安道場」才創立青龍殿的。由於平安道場老舊腐朽面臨拆除命運,在住持奔走下,花了三年與政府交涉、並將其解體運往東山山頂,又再獲得許可,前後花了近六年才讓老建築重新盤據山頭,成為今日所見的青龍殿。
炙熱的太陽下,我當然沒有循原路回程,山頂上招了計程車一路乘風而去。在車上腦中不斷浮現著疑問:什麼是新?什麼是舊?這種新舊並陳的氛圍,不但不突兀,似乎更具老靈魂的魅力。
註:被選為日本有形文化財的知名旅館。
青蓮院門跡將軍塚青龍殿
網址:www.shorenin.com/gokaicho/index.html
交通:青蓮院步行30分鐘,假日另有公車;地鐵蹴上站搭計程車約五分鐘,約一千日圓。
活動:玻璃茶室──光庵(即日起至2016年4月)
文、攝 徐銘志
徐銘志 自由撰稿人,曾任《商業周刊》alive 副總監、《今周刊》。對 Lifestyle 著迷,覺得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著有《日本踩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