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旅行方式 日本小豆島的旅館餐桌
撰文.攝影=吳東龍
主修工業設計,嗜觀各種展覽,以「設計」為藉口出發各地旅行。不時書寫設計觀察、描繪設計風格、記錄設計影像。育有FB「吳東龍的設計東京」。

我總是覺得一間用心、具有特色的旅館,經常是一處當地文化風土的縮影也是載體。儘管有時入住的時間,往往僅是短短的十多個小時,即便毋需走出旅館玄關,依舊能對於在地風情與自慢名物能有所收悉。特別是當今,人們對於現代生活的便利性仰賴已久,即便是百年旅店,依舊得融入現代設備,因此結合傳統並融合現代設計所呈現出的風格,往往特別值得玩味,也考驗著旅館的用心與否。
前陣子到了小豆島,是日本瀨戶內海上的一座小島,因行前忙於工作,故未能有充足時間得以對該島風土充分瞭解,於是自忖所選定入住的旅館,自然就成為肩負起案內(日文「導覽」之意)當地文化的重要角色。坦白說,因為行程的時間安排限制,在這個小島上,入住「島宿真里」實為我在這島上的唯一行程,這段旅館時光也將成為島上回憶中的吉光片羽。
然這短短一宿,回來後那些特別令人難忘的部份,似乎總會像氣泡緩緩浮出水面般,而關於這座旅館的故事很多,但對我而言,食事處一幕幕吮指回味的在地料理正是對旅館與當地延伸出的深刻記憶。
食事處理的趣味很多,從坐定環顧包廂內的四周,古樸的木櫺與雕花玻璃拉門,就可以感受到這個空間豐厚的歷史感。而廳內擺飾所選用的鮮花、花瓶的質地,到侍者端來的毛巾與點綴的枝葉,再加上依序進場的佳餚,光是觀察到記錄就常常令人忙得跟不上進餐的速度節奏。從裝盛果醋酒的附黑碟玻璃小杯,碟外還有紅漆方形餐盤,黑、紅與玻璃,一場視覺競技的夕食時光就此展開。
因為在四面環海的小島上,晚餐料理中的新鮮海鮮料理自不會少,豐富種類、不同口感的生魚片、脆彈口感的海螺肉,以及可無限續嚐、鮮甜多汁的生鮮蔬果,不只在視覺上讓人印象深刻,此外也發出滋滋的訊息提醒著食客享用著島上豐富的「山之幸」與「海之味」。
(完整內容請參閱《小日子》020期 料理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