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上市中,時報出版)
撰文=郭正偉
半孤僻文青,自由寫作者,囉嗦系編輯。輕易便能搞砸所有看似神奇的魔幻時刻。讀字書店的店長新鮮人。

《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一書作者堀部篤史,是書店「惠文社」一乘寺店的店長。坐落於日本左京區的「惠文社」分店,深耕在地社區文化已久;因為不論從經營面或者文化面來說,都十分獨特、難得,總有人誤認這裏是獨資(立)小店。
它的特殊、迷人,連創作《左京都男子休日》的男子休日委員會,都在臺灣版的推薦序裡說道:「在東北方的左京區裡,以一家書店為圓心所擴散的生活感,早就慢慢成為我們心目中京都最棒的所在。」書裡的內容提來其實簡單,以惠文社書店的經營與讀者、社區互動為始,擴及京都各個特殊(獨立)小店的生存之道,以及如何與在地發生連結。
國中前,印象中自己從沒進過書店(文具店不算),我的書店就是每個禮拜一次的夜市舊書攤;國中時開始我的客運通勤日常,每天放學都得耗一個多小時等返家那班客運。客運站的地下室是一家占地挺大的百貨型書店,既非連鎖也不是財團,大概應列獨立書店。《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書裡,篤史先生以聊天、採訪的方式,讓店家侃侃談論經營初衷與營業過程中發生的變化;閱讀時,不知怎地我老想起少年時期那間客運書店。
那間書店幾乎容納我青春期所有自我──孤獨時我閱讀放在展示區的文學作品、書店最後放在氣功跟盆栽書間的性學書,滿足少年的衝腦渴望⋯⋯,耗在裡頭的時光完整了我對往後世界的想像。以至於讓我長大後仍著迷於每一個相較之下土裡土氣,卻活力生猛、混亂的店家。我猜,像我這樣被這間書店影響的人還大有人在。
我很著迷中文「小本經營」這個詞,如此中性,既不特別文青風格也用不著賣弄豪華;《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所傳達核心最迷人之處,對我來說大約類似 這詞。開一家店並非介入社區,或是什麼了不起的文化灌注;而是有機會從這 個起點(店)出發,去推廣為何經營店家的初衷、想要完成的模樣,並反覆去 思考居民、社區的需要,藉調整磨合的過程成為在地的日常風景,也成為附近居民走晃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