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喜愛的藝文事物
楊佳嫻推薦
上市中,逗點文創出版 湖南蟲詩集《一起移動》
等待直到變成詩
《一起移動》是對愛情極為忠誠的詩集,寫愛情,比寫其他題材更好。同 時,在短處偏處最有蓋不住的甜味,小詩表現也比其他部份來得精彩。
「動用所有的靈感/約你出來吃飯」《告白》、「多想你隨口問個問題/ 讓我費盡心思來回答你」《一個呵欠以後》,這樣的詩句可以輕易動人, 以「靈感」應對「吃飯」,以「費盡心思」應對「隨口」,以最難得最耗 力氣者,應對最普通事,像巨雲儲滿雨水等待著可以傾瀉的一刻。這其實 可以看成席慕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 前求了五百年」的變形,而更輕盈,更日常。
愛情主題的文學書寫,未竟的等待,壓抑,困守,絕對比已竟的被愛來得 重要(放閃的人走開喔)。像是「節食直到/可以從同一個地方/出發去 吃早餐」《虛線.餓》,就讓人覺得應該要趕快餵食,「你的冷笑話/讓 我笑得身體都熱了」《偽戀愛》,因為對方的存在就是熱源啊!但是忍不 住就是要跟著熱源一起移動,「像一瓶髒水坐著等待/新的告別/對那一 直都深愛著的花」《宇宙》,自我貶抑是情詩的拿手好戲,我是髒水你是 鮮花,我是爛泥你是不染的小王子,「是誰剝下來的蛋殼/修補了銀河? /你的指紋在殼上閃閃發亮」《宇宙》,指紋如此沉重蛋殼如此脆弱,比 起來補天女媧與銀河焊接工人好像太強壯了。大抵也因為等待是這麼高密 度高強度的事,「不被愛的,終將成為泡沫/刷洗著角落,而我從未問過 為什麼」《動物園沒有》,人魚泡沫的結局才會變成愛情故事權威。
從詩集各輯名稱來看,「移動」和「你要去哪裡」似乎是關鍵字,就內容 來看,全是戀愛的各種狀態以及生命裡各式動容與跟隨。總之,對湖南 蟲來說,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動態與追蹤動態,即是靈魂地震的證 明。所有的靜都是為了那擾動觸碰而預備的:
我們如彈珠靜置/核心有各色瑰麗顏料,鮮甜 但極樂時有毒,能滾出不同的光—— 我們像冬眠的蛇不動/偶爾因為神的翻身相互觸碰《一起移動》▍
鄭宇庭推薦
上市中,漫遊者文化
尚–路克.南希 / 瑪蒂德.莫尼葉《疊韻》
為什麼你們不跳個舞?
哲學與舞蹈,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藝術領域與形式思維,一個是邏輯思索,一 個是身體律動,如何共奏?如何對話?如何找到「疊韻」之處?
綜觀全書,編舞家莫尼葉講的,不只是舞蹈,而是那些舞蹈之外的種種,包 括對身體律動、慾望投射、以及舞者從身體鍛鍊中回顧心靈體悟;而哲學家 南希談的,則全聚焦於哲學性論述,看他總是非常精簡的先回答提問,然 後一 一剖析其中所代表的哲學意涵,從符碼、媒介到形式,從《解構共同 體》就開始讀他作品的讀者,也許早就習慣這種層層疊疊論述架構,思維之 下又是另一種內在知識反映,夾心餅乾似的,多層次又多口味。
身體的律動與哲學思維活動,早在語言與文字出現之前,人類便開始運 用。把學科細分,是近代知識的瑣碎化,若回歸藝術類型的範疇、各種類 型的實踐裡,「舞蹈的發生,在感受之前,在我們的器官對舞蹈還沒有知 覺之前。舞蹈發生在感性之前,在意義之前,無論『意義』這個詞對我們 有什麼意義。」由此可知,南希秉持了他一以貫之的解構式論述,將形而 上的種種,具體建構在有形但卻又不只是單向度的藝術形式舞蹈之上,藉 由關於舞蹈的論述,打通一條通往綜合型的藝術論述形式,是視覺的、聽 覺的,「更接近一種通往一切方向的方向,在所有方向的開端游移,將所 有方向開展為岔路。」
哲學家南希從來不打算把意義解讀成單一論述,而舞蹈家莫尼葉從來沒有想 要提供意義,她只是跳舞、編舞,兩者間的通信與對話,成就了這本橫跨藝 術、文學與哲學論述的神奇小書。
讀完全書,我想起卡佛(Raymond Carver)的一則短篇小說,講述一位失 婚男人拍賣家具,卻和一對年輕小情侶在前院草地上跳舞,小說題名為〈為 什麼你們不跳個舞〉。也許這些哲學與舞蹈的思辨,都不過是在反映一件相 同的事情:
所有人都有跳舞的一天,我們都在尋找解放身體的方式,討論身體的收放, 就是在尋找一種社會關係的解放。▍
嘎荔兒推薦
《Carrie & Lowell》by Sufjan Stevens 與母親和解,民謠詩人Sufjan Stevens最動人的專輯
還記得電影《小太陽的願望》裡的〈No Man’s Land〉嗎?歡唱自在,微笑 展開旅程,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據說是飾演拒絕說話的哥哥Paul Dano某 天聽到,推薦給導演,許多人也立刻愛上的一首歌。美國民謠創作人Sufjan Stevens曾寫過幾張以各洲為主題,深獲好評的專輯2003年《Michigan》、 2005年《Illinois》,也有蘊含宗教神話意涵的作品2004年《Seven Swans》,近幾年則嘗試電子搖滾實驗2010年《The Age of Adz》,他擅長 多種樂器,歌聲內斂,近似喃喃自語的長篇獨白,藉由吉他、班鳩琴,佐以 風琴和電子合成器,聲調語氣的轉變,達到一種親密對話的效果,深深打動 了樂迷。已是近十年評價最高的獨立創作歌手之一。
2015年專輯乍聽輕鬆悅耳,如果注意到歌詞,那就有點沉重了。專輯名稱 《Carrie & Lowell》是他母親和繼父的名字。他襁褓之時就被親生母親遺 棄,近幾年才重逢,他探視病重的母親,嘗試與各種複雜情緒共處,五味 雜陳,內心彷彿進行著無聲的戰鬥。在〈All Of Me Wants All Of You〉和 〈Drawn To The Blood〉,表達憤怒的矛盾情緒,如何在極度灰暗之中, 確信自己還願意活下去。相較於Elliott Smith,他這種「走過死亡蔭谷」再 得到拯救的曲折,怨恨之後的和解、痛苦之後的平靜,正是其音樂耐人尋 味之處。
〈Fourth of July〉極為感人肺腑,描述與母親的對話,媽媽病重時,反而 安慰他,希望原諒她曾經遺棄了他,問他是否能感受到她的愛,並要他不要 哭,Stevens用母親的語氣,重覆唱著:「我們都會死去」,聲音漸遠直到 沉默。這是一張關於死亡的專輯,但不是炫然欲泣的輓歌,因為不僅僅寫到 母親之死,也寫到自己的死,今年七月,他就滿40歲,意識到剩下的日子 遲早要面對死亡,他唱到 「以前一切都偽裝起來,視而不見,彷彿都是虛 構,但我現在身處何處?」
Stevens渴求意義,治療傷痛,以自己的故事,達到了之前撰寫家國鄉野歷 史未有的深度,即身為一個人的共有盼望,需要被愛,需要從孤單和死亡 中得到救贖,藉由音樂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可以說是目前為止他最動人的 專輯。▍
洪瑞薇推薦
2015.7.17-19 南榮路73號(基隆市南榮路73號2F) 《海港山城藝術季》by三缺一劇團
到基隆作客或者回家
表演都還沒開始,光是穿街走巷一路踅過來,再 沿著一樓輪胎行邊邊的樓梯往上爬,興許就可以 體出一點什麼,姑且把它叫做——基隆的味道。
一場迷你的藝術節即將發生在基隆市南榮路73 號的這幢透天厝裡。主事者是三缺一劇團,以 思考和行動力自許的他們,近年來勤懇地耕耘 「土地計劃」,用腳步深入踏查地方;此外, 他們也自三年前成為基隆的駐點團隊,年年帶 著作品到當地演出並舉辦工作坊,逐漸地,他 們也想要多說一點關於這裡的故事。種種因由 搭在一起,最終有了為基隆打造一個在地藝術 節的想法。
這個「基隆限定」的藝術節,該發生在哪裡好 呢?把和平島、砲臺、中正公園、太平輪事件 遺址等各種磅礡的場景都勘查過一輪之後,他 們選擇回到更貼近生活的地方。南榮路上這幢 外表毫不起眼的民宅,是稍有年紀的基隆人都 曉得的「魏齒科」舊址,也是劇團成員的老 家。在塵封了數十年之後,曾是黨外運動主要 人物魏醫師的事蹤已然湮沒在歷史中,但生活的痕跡仍在。拂去厚重的灰塵,三缺一劇團的 「海港山城藝術季」將在這裡,用三齣精巧的 小作品說說基隆事。
跟三缺一劇團同屬「土地控」的編舞家余彥 芳,用她一貫的議題性風格編作《遺棄之 時》,結合張藝堂的影像、張家祥的文本,表 演者將與房間裡的衣櫃共同演出。
編導演全才陶維均的《二手》,從纏著資深地 頭蛇(諸如計程車司機)聊天開始,並有創辦 《雞籠霧雨》刊物、積極探索地方事的王奕蘋 加入給力,藉由一手的在地情報勾勒基隆人的 生命圖像。
出身崇右技術學院、活躍於基隆在地的「影劇 坊」將搬演《模糊的基隆》,那是關於一群大 學生莫名地在雜亂無比的屋子裡醒來的故事, 從中也可瞥見在地年輕創作者眼中的家鄉。
戲遊魏齒科,既像處在地方軼史的節點上,惹 人追緬,又像窩在在地人的家常裡,既親密又 隨性。歡迎探訪基隆,作客或者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