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心美術】所以我們就在巷子裡開了間像家的小店

Cover story    Wandering in Urban Villages

口述=王進明+孫明華(實心美術創辦人)
撰文=陳昭恩

實心美術-02
1995年創立的實心美術,一直在台中發展,起初專注接商業設計案, 2003年自創品牌,發展T 恤、筆記本和隨手袋, 2012年春天在大容東街工作室的一樓開了間小店,每週四到週日歡迎你來逛逛。

1995年我們在台中成立實心美術,工作室換過好幾個地方,我們待過現在最熱門的「七期」(註)新蓋好的大樓,說真的七期到現在都還在建設中,生活機能還沒到位,連要去便利商店買東西,都得騎車過好幾個紅綠燈才到。後來要找新辦公室的時候,就想換到老一點的區域來,我們被文心路二段和大業路交叉口附近這條河岸吸引進來,比起文心路對面還在興建豪宅的地區,這區的生活感確實濃厚多了,房價也有差。

要找到我們現在大容東街這個點的過程,很像有一回我們在日本旅行的經驗。那次我們從京都搭火車到滋賀,出了車站找不到公車,便改搭計程車,車子依照我們給的地址開進一個社區,兩旁不是稻田就是住宅,眼前的風景讓人好懷疑,這裡真的有我們要去的店嗎?然後轉一個彎,那家我們要找的清水模的藝廊雜貨店就出現了。那天在店內的食堂吃到難忘的綠藻海鹽麵包,現在想起那味道都好開心,心裡好感謝自己有認真地堅持要找到那家店。我們自己偏愛這種慢慢尋找的路程,最後赫然發現寶的驚喜感。

像我們現在這條巷子都是住家,往下走幾條巷子有超市,走路幾分鐘就有可以招待朋友去吃飯的小餐廳,附近也有喜歡的麵包店和早餐店,它們都不是多有名、多好吃、多特別的店,但是因為在附近很方便,我們常常去吃。不過,午餐我們就很固定,十幾年來無論我們搬到哪,都跟同事們叫同一家餐館的外賣便當,老闆娘今天準備什麼菜,我們就吃什麼,就算有時候會抽到下下籤,通通都不是愛吃的菜,不過家常菜嘛,每天菜色變換都不一樣但口味都是熟悉的,就很好。

我們選的這棟透天三層樓,是二十多年前蓋的,整個社區每棟房子的外觀都是一個樣子,我們不是很喜歡,於是在房屋正面加裝了一整排的橫置細木條,一方面改變了原本的建物外觀,另一方面也把掛在外頭的冷氣主機遮掩掉。門口的院子我們種了長輩建議的「苦楝樹」,它的台語發音很像「可憐」的發音,很多台灣人不喜歡,覺得不夠高貴,但我們無所謂。我們覺得這棵樹不但很容易生長,而且會隨著四季的變化有不同的風貌,生活中有這顆樹讓我們有季節感,隨之而來的生活感受對設計人想事情很有幫助。它現在長得很好,客人不管是從巷子那一頭走進來,看到樹就知道實心美術到了。

實心美術-11

對我們來說,透天三層樓再加上頂樓的置物空間,非常夠用。我們喜歡在辦公空間裡我們都會擺張大木桌,客人來的時候這張大桌就是接待桌,開會的時候就是會議桌,吃飯的時候當然就變成餐桌,朋友聚會也圍在這張桌子邊,能做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候跟大家一起吃甜點,也一起沖咖啡,一起學做點手作工藝。

我們的一樓曾經閒置一段時間,後來想說至少可以陳列自家品牌的商品,慢慢的開成一家店,跟更多人分享我們喜歡的東西,一些我們喜歡看的書,一些我們喜歡的音樂,生活雜貨,於是實心美術的店就開始營業了。

我們希望這間小店不要太像個店,要像個家,一進門有張沙發,要擺在光線最好的地方,可以看雜誌或曬太陽發呆,還要有頂到天花板的書架,中間有長桌細細的桌腳,像書房,有濃濃的閱讀氣氛,有書籍,桌邊有文具,最後還要有個餐廳跟廚房。最裡面那面大窗子後面其實是天井,擺了些植物,從樓上引自然光,透光又有綠意,不僅通風而且視覺有延伸效果。

佈置小廚房我們弄了好久,不過我們沒有賣飲料哦,純粹覺得要有個吧台,朋友來想沖杯咖啡泡個茶喝都行,招待自己人用的。牆上有個小櫃子放點心盤,吧台外放張長板凳,朋友來一起就坐下聊天。最近夏天到了,朋友來坐有時就想要喝點冰的,因此我們在外頭大墩路上買了新冰箱,以後轉身就能開冰箱拿到冰塊,太好了。▍

/

∣七期是台中市199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的商業區和高級住宅區,東起文心路,西到環中路,北至中港路,南至大墩四街。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