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Style x Life
文 駱亭伶、梁維庭
攝 張界聰
Isaac 2013年和夥伴Wayne成立「Temperature溫度物所」服裝品牌。曾在倫敦著名的Henry Poole& CO、HUNTSMAN手工訂製西服店實習,遊走於倫敦、巴黎和上海。服裝之外,亦擅長用影像紀錄生活中靈感。Wayne曾在Rick Owens、Gareth Pugh實習後工作。服裝之外亦從事文字書寫,撰寫時裝專欄。

畢業後我到英國實習,再去法國學語言一年,在巴黎認識了Wanye。由於兩人都是學服裝設計出身,覺得喜歡一件事就該好好地研究;我們從職人的圍裙、工作袍切入,Wanye主控打版,我負責車縫,經營起自己的服裝品牌。
關於穿著風格這件事,也隨著專業學習,在工作和旅行中持續探索對生活與服裝的想法。我大學時期的穿著還蠻突兀的,會穿裙子或是色彩很鮮豔的衣服,就像一般人眼中「實踐學生的樣子」。在英倫實習時,專注於學習技術,穿著上並無太大改變,只是偶爾跟隨著潮流,穿上Oversize上衣,搭配著較為緊身的褲子。
但在手工訂製西服店實習影響了我對於服裝的觀念。店裡的師傅每個人都有親手設計的工作服,帶我的70歲師傅的工作服,已穿30年,留下了時間的痕跡。我覺得這樣屬於個人的紋路非常好看,比起嶄新的衣服更為自然。也注意到以前的衣服有許多講究的處理,像爸爸爺爺時代的長褲,會在腰帶內側手縫上塑膠片和布料結合的止滑片,防止紮進去的襯衫跑出來;比起現代的快速時尚,手工及縫製技巧的不同,都可以讓衣服更經典耐用。

所以,我們很喜歡逛英國和日本的二手店,從老家具、古著服飾中找尋創作與穿著的靈感,在時間的皺摺挖掘隱藏的細節。如果工作到一個緊繃的狀態,就會去旅行;旅行不只是出去玩而已,藉此觀察事物的細節。
曾經隨興走進京都百貨公司樓頂的露天市集,重新省思了「會穿衣服」的定義。我目擊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很會穿」;身上既不是名牌,也並非打扮得引人注目,卻在基本細節上都搭配得剛剛好。包括褲管往上摺的份量,外套裡的羊毛衫下擺露出幾公分,還有卡其色外套上,口袋插枝金色的筆⋯⋯那種不張揚、不用力的用心,讓即使上了年紀男士,或是略胖的男生也都非常有型,展露自我風格。忍不住在心中大喊:「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