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物所】挖掘時間皺摺裡隱藏的細節 從工作旅行中找出自我風格

Cover story Style x Life

 駱亭伶、梁維庭
 張界聰

 

Isaac  2013年和夥伴Wayne成立「Temperature溫度物所」服裝品牌。曾在倫敦著名的Henry Poole& CO、HUNTSMAN手工訂製西服店實習,遊走於倫敦、巴黎和上海。服裝之外,亦擅長用影像紀錄生活中靈感。Wayne曾在Rick Owens、Gareth Pugh實習後工作。服裝之外亦從事文字書寫,撰寫時裝專欄。

 

s123
Wanye(左)和 Isaac(右)日常的工作服就是自家的圍裙和長袍。將興趣與工作合一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自己的穿搭風格。

 

畢業後我到英國實習,再去法國學語言一年,在巴黎認識了Wanye。由於兩人都是學服裝設計出身,覺得喜歡一件事就該好好地研究;我們從職人的圍裙、工作袍切入,Wanye主控打版,我負責車縫,經營起自己的服裝品牌。

關於穿著風格這件事,也隨著專業學習,在工作和旅行中持續探索對生活與服裝的想法。我大學時期的穿著還蠻突兀的,會穿裙子或是色彩很鮮豔的衣服,就像一般人眼中「實踐學生的樣子」。在英倫實習時,專注於學習技術,穿著上並無太大改變,只是偶爾跟隨著潮流,穿上Oversize上衣,搭配著較為緊身的褲子。

但在手工訂製西服店實習影響了我對於服裝的觀念。店裡的師傅每個人都有親手設計的工作服,帶我的70歲師傅的工作服,已穿30年,留下了時間的痕跡。我覺得這樣屬於個人的紋路非常好看,比起嶄新的衣服更為自然。也注意到以前的衣服有許多講究的處理,像爸爸爺爺時代的長褲,會在腰帶內側手縫上塑膠片和布料結合的止滑片,防止紮進去的襯衫跑出來;比起現代的快速時尚,手工及縫製技巧的不同,都可以讓衣服更經典耐用。

4
Isaac 嘗試全身大塊面積同色系,再加上一點變化的穿法,極簡風格,讓穿搭這件事變得更簡單。

 

所以,我們很喜歡逛英國和日本的二手店,從老家具、古著服飾中找尋創作與穿著的靈感,在時間的皺摺挖掘隱藏的細節。如果工作到一個緊繃的狀態,就會去旅行;旅行不只是出去玩而已,藉此觀察事物的細節。

曾經隨興走進京都百貨公司樓頂的露天市集,重新省思了「會穿衣服」的定義。我目擊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很會穿」;身上既不是名牌,也並非打扮得引人注目,卻在基本細節上都搭配得剛剛好。包括褲管往上摺的份量,外套裡的羊毛衫下擺露出幾公分,還有卡其色外套上,口袋插枝金色的筆⋯⋯那種不張揚、不用力的用心,讓即使上了年紀男士,或是略胖的男生也都非常有型,展露自我風格。忍不住在心中大喊:「厲害」。

 

 

 

 

「吃飯、穿衣都是生活。」他們是真心喜歡穿搭這件事,了解自己的身體,注重於基本細節, 不會隨著流行去做外在的堆砌。我感覺他們身上的衣服,即使穿到 50 歲都還會很適合。所以現在選購服飾和配件,我會將眼光放遠,希望是用到 40 歲都還會喜歡的。

Wanye 在巴黎時也有深刻的體驗。雖然巴黎每年都有 Fashion Week,不斷有最前衛的流行資訊湧進,但不會因為今年流行粉色系,街上的衣著就隨之做出改變,每一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風格。

關於日常穿搭的靈感,就是不斷在工作、旅行見習中累積和發酵。前陣子去日本看到街頭工人穿著好看的寬褲,就試著尋找寬褲來搭配。最近很喜歡侘寂(Wabi-sabi)禪風,愛上有手感的麻料, 總是不知不覺地朝著某個方向,一個、兩個、三 個⋯⋯慢慢理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風格提案。

去年我開始嘗試上、下身都穿單一色系,全 綠、白或卡其,其實只要版型好,再做點細節變化,不但身型顯得修長,穿搭也變得更簡 單。如卡其色西裝配上卡其色寬褲,在袖口或 下擺露出一截軍綠色。或是卡其色西裝裡頭穿 白襯衫,再配上一雙白球鞋,全身用到三個顏色就差不多了。

Wayne 平常特別注重整體視覺的和諧。他習慣 將略長的袖子捲起,也會捲褲管,露出一點腳 踝皮膚的顏色,或襪子的色彩,比例就會看起 來更好。當然我們還是覺得自信最重要,如果 有自信,不管怎麼搭配都會蠻好看的。工作室與住處二合一,開始工作前會好好地

吃一頓早餐,下午專注處理訂單,製作產品。其實我們的工作服也是日常穿著,常常 車縫衣服到一半得出門寄信,或到附近書店 找資料,套上運動鞋,就順勢出門,不會覺 得奇怪。我想或許在穿著上漸漸有自信,也 與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有關。今年我 們將在工作服之外,推出男女生都適合穿的 中性服裝。

「當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就知道該穿什麼樣 的服裝,該生活在怎麼樣的生活中。」對我們 來說,服裝是外在的表現,直接第一眼就可以感受。雖然不是萬事都如眼前所見,但能 夠透過穿著去表達與展現自己,是一件很美 好的事。●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