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梓潔】旅途中的中國城

專欄 一人旅

 

車子駛過美墨邊境來到墨西哥提華納。熟門熟路的朋友,說帶我去二手市場買皮衣。然而,我們很快就迷路了。在西班牙文路名裡不知所措,我們都是方向感極好,極少開口問路的人,來到這國境之南,也只能靠邊停,問路邊的店家。

第一家雜貨店,英文不通。我不知哪來的靈感:找一家中國餐廳吧!裡面一定有能說中文的人。中國與臺灣以外的中華商標,非常好辨識:黃底紅字魏碑體,店名一概金龍或金鳳,上海或四川,有的突出一點紅瓦飛簷。我們很快便找到了遠古以前同文同種的救兵。

經歷長途車程,不但問了路,還借了廁所。女廁的洗手臺與馬桶卻是極西班牙風格的灰藍,像阿莫多瓦電影裡女主角家的浴缸顏色。這種混搭,在旅途中意外或特地造訪的中國餐廳經驗裡,不斷出現著。

正因那熟悉的一、二符碼,在全然異國風中,還感覺到被包覆、被算在內,期待著對方一開口是「你好」。

在遠方陌生國境中,感到困頓或疲累時,便會想吃中國菜。有一年盛夏在南法小城走到又熱又餓又累,卻想吃一碗晶瑩白米飯配一盤熱熱辣辣的京醬肉絲或麻婆茄子。果然,又找到一家金龍或金鳳,一進門,打工的東北大媽說:「瞧你汗流的,慢慢來,我倒杯冰水給你先。」簡直要感動落淚。

語言比食物還療癒,我深信不疑。有時,它是以整片城區的方式出現。這時,觀光的意味就更明顯了。例如「咬哇啦」。

這大概是除了「撒哇迪咖」之外,最多數臺灣觀光客會說的泰文。在曼谷,上了計程車,說China Town 雖然也一定到得了,但說出泰文「咬哇啦」就顯得道地一點。一下計程車便聽到路邊的CD攤循環播放著鄧麗君的〈甜蜜蜜〉,前幾天去過的設計中心、創意市場與五星級飯店下午茶,彷彿都被丟到未來。

照旅遊指南去最知名的海鮮熱炒點生蠔和魚翅羹,在珍珠奶茶手搖茶亭還是點了極甜的泰式冰咖啡,其餘什麼都沒買(也沒什麼好買),只是走晃,看那些金光四射的中文字招牌,配著橫衝直撞的嘟嘟車與猛按喇叭的小黃,感官全開。

當然,也有失敗的經驗。例如長崎中華街,像是過氣的臺灣老街,質量粗糙的刺繡藝品,道教廟裡四不像的花燈,只想趕快走完,然後還是回到日本這端,隨便找家LAWSON便利商店買個關東煮,或UCC或羅多倫咖啡店坐坐都好。

最近一次特地安排前往的橫濱中華街,又再次給了我獵奇的樂趣。也許去過的人會覺得沒什麼特別,一樣是金碧輝煌的中華料理樓,連著張燈結綵的關聖帝君廟。但是,我發現這兒是全世界包子最密集的地方!每個小攤幾乎都賣著一樣的肉包,這整齊劃一的景致太有趣了,原來,在這兒中華等於肉包。

看著過癮,要吃嘛,回臺灣吃就好。我選了一家酒樓,點了乾燒蝦仁套餐。裡面除了主菜,還有炒飯、一小籠燒賣與甜點杏仁豆腐。

視覺豐盛,味道平平。而和蝦仁一起裹著番茄醬汁的,還有一種口感脆脆辣辣的玩意兒。那種陌生又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我吃了幾片之後,發現:是菜脯餅!

好吧,又一次的混搭大進擊。●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