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煎蛋或高檔牛排
一鍋搞定


一個鍋 約莫 20 公分的平底鍋最好用


SONY DSC


對許多大廚或資深主婦而言,除了又深又重的鑄鐵鍋,其餘的鍋都不叫鍋;新聞曾報導不沾鍋材質有化學毒素,我就有朋友每次或煎或炒,堅持用不銹鋼鍋,作菜後寧可費力用菜瓜布刷洗難免局部焦黑的鍋底,也不願用不沾鍋,因為怕有毒。食器安全固然重要,但我覺人心惶惶,只是徒把作菜變成嚴肅無趣的事。我是平底不沾鍋的愛好者,純粹因為:習慣。

每個離家獨立生活的女子,最早的烹飪配備一定是一個電磁爐,一只單柄小鍋。餓了可以煮泡麵(是不是一個愛作菜的人,可以從大學時吃泡麵來判斷:是真的只用熱水「泡」,或一定要在鍋子裡煮並且加青菜貢丸雞蛋),冬至可以煮湯圓。等到搬入一個有流理台、瓦斯爐、抽油煙機的小窩,「煮」,可以進化成煎、炒、炸。平底鍋就是這時進入我的生活,至今無二心。

我有各種 size 的平底鍋,直徑小的剛好煎一顆渾圓的荷包蛋,大的可以煎六人份牛排。淺的煎蛋餅時好翻面,深的炒四人份義大利麵沒問題。但我最常用的,是約莫 20 公分寬的鍋,正好可以煎蛋捲、作義大利麵與燉飯,中式的燙青菜、蕃茄炒蛋、蔥爆牛肉絲,或年節才有的煎蘿蔔糕、炸甜年糕,甚至,偶爾想奢華一下,煎塊特級牛排與鵝肝,都是這只平底鍋搞定。

平底不沾鍋之所以成為爭議烹調器具,還在於它搭配的工具。我的平底鍋也有很多慣常搭配使用的好朋友,但沒有那麼多禁忌,不銹鋼夾、膠鏟、木鏟都用。我覺得最好用的是十元烤肉夾,有人會擔心,那不銹鋼材質不是會刮不沾鍋的底嗎?嘿,重點來了,夾子是要用來撥動食物的,不是用來刮鍋子的,食材不是建材,並不需要強大手勁。坊間有許多耐熱塑膠鏟,我有時在朋友家看到融化變形的鍋鏟,也不免心驚,但它是用來翻食物的,不是用來放在鍋邊烙烤銷融的。當然,要最安心的,就是木頭鍋鏟。



平底鍋2


若冰箱裡有一點蕃茄、起司、九層塔,或洋蔥、蘑菇、彩椒,我就會想作蛋捲,omelet,這往往在飯店自助式早餐的蛋料理台才會看到吃到。有些人的作法是分兩次,先炒好內餡,再煎蛋,待蛋快熟時,在中間放料,再包裹起來。但我習慣一次解決,蛋打好之後,放入切好的食材同攪拌,一起倒進鍋裡。煎蛋捲時只需用夾子在蛋液邊緣輕輕撥動,將已成形的撥進來,將未熟的蛋液往外滑出去,如此多回,一個蛋皮便成形了,為了保有濕潤感,但又不是「沒熟」。與火候「不熟」的朋友,不妨以中小火來料理即可。捲成紮實的筒狀,需要多次練習,剛開始作可以拿鏟子將一邊鏟起,對折,做成半圓形,熟練以後,再慢慢使之成「捲」。不管哪一種,只要抱著淡定態度:散掉破掉了,大不了做成炒蛋,好玩就好。

我最常用平底鍋作的另一道菜是牛排。只要熱好鍋,將牛排往裡一丟,一分鐘後翻面,再一分鐘,關小火之後,兩面再各一分鐘,就是五分熟牛排,偶爾奢華加片煎鵝肝、灑點松露鹽就是犒賞自己或宴請朋友的高檔佳餚,這在餐廳裡要價不斐,但自己買了相同的食材來作,並花不了太多錢。有時朋友進廚房一看,驚訝問:你就用這只鍋啊?彷彿看到賽車手開 March。我點點頭,反而不知該羞赧還是驕傲了。▍





文、攝 劉梓潔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