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居住空間 也是活著的城市歷史

一種城市美學     洋行的故事

撰文攝影=皮耶恰
為避免「思考迴路封閉」,從學院的俄國文學研究走入社會。看過一些美景,說了一些再見,現在只渴望真心且不需刻意就能平靜地過生活。

 

51
陳一鶴宅優雅座落於赤崁樓旁的巷內。斜屋頂、土黃色外牆與白色簡約木窗框是顯眼特色。這棟洋樓建
於日本昭和六年,和洋融合的風格讓它曾獲選為臺南市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近年臺灣的老屋新生風潮能嗅聞到一種「真實」與「人造」的微妙關係,「老派生活」蔚為流行,從古著穿搭到咖啡廳,食衣住行育樂到處都漫著老舊味。但不管怎麼聞都還是有穿越劇的違和感,總感覺少了點道道地地的 「氣味」。

「真實」文化應該是以自身的厚實文化底蘊將外來者吸納進來,成為一份子,而非向外求,以各種四不像標籤作為攬客招牌。懷著這種對於旅行的偏執在全臺灣走一遭,發現臺南就是個天然老派的現代城市。

珍・雅各(Jane Jacobs)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書中提到:「舊的概念有時可使用新建築,新的概念必須使用舊建築。」臺南人面對自身文化的創意已經從單純的老屋改造提升到新的層次,他們不特別強調復古,亦不刻意排除新事物,兩者結合相得益彰,成為旅人近年喜愛府城的原因。

%E5%9C%9681
民族路翁家洋樓見證了風華絕代的老臺南景致。

在臺南旅行其實是很累人的,要充分地運用五感,聽覺、味覺、視覺等工作效能都得火力全開。眾多大小市集上層層疊疊熙來人往的人潮與寒暄聲,是最道地的聽覺風景;列不完的美食必吃表單,鹹、酸、甜各勝擅場,是最深入五臟的味覺風景;然而近年起,臺南的吸引力除了小吃與安平、赤崁古蹟巡禮,遊客開始往小巷裡鑽,持續挖掘這座古城的新魅力,其中風華絕代的各式洋房,與現代民宅自然地錯落,就是最經典的視覺風景。

在臺南市中西區的小巷與廟宇間探索,無論是大街旁成排的洋房,或是窄巷裡獨棟的大宅邸,這些建築不是為了搭潮流順風車建造,它們的出現有其背景根據,現代人看他們多半只覺得漂亮,然而他們不僅代表一種美學,更是一種活著的城市歷史學。

歷經清代開港通商與日治時代,府城裡的洋樓有著一股異國情調:斜屋頂、高台階與拱圈迴廊是顯著特色。隨政權更迭,建築風格開始「混搭」:西式斜屋頂鋪上中國紅磚瓦;勸業銀行(今土地銀行)的廊柱外觀更是一大特色,埃及神廟式的巨大廊柱,上頭的雕刻細節充滿了美洲、印度與日本風格。臺南的故事藏在日常生活裡,需要仔細探索。

車水馬龍的中正路沒有電線杆,這是日治時期都市計畫的巧思;在物質匱乏的舊時代,人們習慣以物易物,小偷將竊來的東西拿到「永樂市場」銷贓,因此老臺南人稱這個美食市集為「賊仔市」。府城故事說也說不完,所以友愛街上的「緩慢文旅」花了時間與心力,採集所有老故事,以策展概念將舊城故事說給新來的旅人聽。

 

%E5%9C%964
緩慢文旅旁的「好好Good Days」餐館,延續旅店特色,以復古燈具營造空間氛圍。

「緩慢文旅」翻修老舊的遠東大旅社,第一年以「洋行」為題,重新梳理歷史,從鴿子洋樓、林百貨到勸業銀行,以做研究的態度整理、剖析洋行文化對臺南都市發展史的影響,用建築、文具、風尚、文學角度分類歸納,他們不寫艱澀的研究報告,而是將這些全民共同記憶資產展示出來,成為旅店元素,以文化內涵讓更多的外來客成為「自己人」。

一樓大廳到六樓,每層樓的每間房都在說故事。明星花露水成了客房裡的裝飾,它飄著舊時代的風尚味;刻意裸露的磚牆是當今「工業風」的展現,卻留下時間鑿刻的痕跡。在這裡,歷史是溫熱的,城市在呼吸。▍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