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影展 電影嘉年華會
撰文.攝影=許育華
歐洲台灣兩邊跑的自由撰稿人,也是資深雜誌人,專攻設計、旅行、美食、生活風格領域,現在住在柏林。

當我確定總算不會錯過今年的「柏林影展」時,心情就像過往每次的「金馬影展」一樣積極了起來,認真翻著城裡隨處拿得到的影展手冊,一部一部讀影片介紹,找出欣賞的導演與劇情,劃上記號,安排時間,做足功課,摩拳擦掌準備好與影迷們搶電影票,開始密集的、多數是非主流的觀影之旅。
柏林影展與坎城、威尼斯並列三大影展,是影響力十足的電影聚會,但不像最熱鬧盛大的「坎城影展」,完全是圈內人的專業活動,一般觀眾無從參與,柏林影展也是熱愛藝文活動的市民冬季大事。此次柏林影展從2月6日開始,前一天開放售票,再前一天,便感覺得到整個城市的蠢蠢欲動——當天《柏林日報》上的大標題是「票明天開賣了,記得早點排隊」,而柏林著名時尚藝文網站《Stil in Berlin》則準備了兩大篇「影展購票教戰守則」,當然,臉書上朋友與社團們也相約作伴排隊⋯⋯接著,晚間新聞就播出死忠影迷們帶著睡袋在票口前過夜的畫面。
後來,我們首次的成績是——排隊六個半小時,只買到八張票,相當辛苦。柏林影展購票遊戲規則是這樣子的:有些票如競賽片在放映前四天開賣,有的如觀摩片則是三天前,同時提供網路預購票,但每張得加收1.5歐元(約60元台幣),而且一場只能買兩張,還有開場前一小時的現場票⋯⋯於是,在影展中十多個項目(競賽片、短片、觀摩片、老電影、美食電影、同志電影⋯⋯),400多部電影與場次之間,為期11天的電影大拜拜,各種票口前幾乎總是排隊著。
影展期間,穿梭在活動主要區域的「波茲坦廣場」(Potsdamer Platz),隨處看得見掛著識別證的記者與電影工作者、背著影展包包的影迷、手捧著電影手冊的排隊者、剛走出院的人潮⋯⋯還有一群,是守在主會場紅地毯前的追星族,等候著隨時可能出現的導演與明星;幾家高級飯店也成了片商與參展者的工作、會議現場,在電影產業的工作人員的眼中,這裡亦是「大人物」們的出入場所:某某影展的主席、某電影公司的總裁、某某導演、某大片商⋯⋯門外漢如我不認得他們,但能嗅到另一種「Behind the scenes」,不同於銀光幕上的忙碌與精彩。
看影展電影,最有意思的部份是,開場前會有引言人、特定場次甚至加入電影導演、團隊向大家打招呼,結束後也有與導演對談的問答時間,這樣難得的互動機會,會為電影添加更多滋味、瞭解與心情,也能藉此親見電影人們的真實風格與面貌。
同時,絕大部分電影也不見得能在戲院裡再次看到,像是關於集中營的紀錄片,或者是德國20年代的黑白默劇電影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來自60多個不同部國家 的影像,只因為此時聚集在一起。
此次有四部台灣電影參加柏林影展,我看了談緬甸社 會現象的《冰毒》,心裡頗是感觸;而在早已大受歡 迎的《總舖師》,則是這次最愉快的觀影經驗;與滿 場德國人一起看家鄉片,從頭到尾笑聲不停,彷彿他 們也理解那特有的台式幽默,而一幕幕五彩繽紛的料 理場景,的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而忍不住呼喊,電影 結束後,雖然工作團隊不在現場,全場觀眾仍持續熱 烈鼓掌,兩旁的老外也熱情告訴我,這是他們柏林影 展的最佳前幾名,讓我得到電影帶來的歡樂以及被讚 美的與有榮焉。
之於一個外國人與首次參與者,不算硬派影迷的我在 柏林影展得到各種樂趣,除了買票不算輕鬆之外,其 他相關企劃都清楚用心,所有影片加上英文字幕,各 種手冊與導覽也都以德、英雙語書寫,網站使用介面 條理分明,還可下載官網App方便找影片,十分德意 志行事風格;而散落在城裡各區的電影院,甚至是美 術館、柏林音樂廳,都成了別具特色的上演舞台,讓 看電影多了新鮮感。過去我常說冬天不是旅行柏林的 好季節,但現在我會說,柏林影展期間例外,旅人們 也值得加入這場全民同歡的電影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