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有人說在柏林,想看一群很潮的人(Hipster)吃東西,就去Street Food。
其實一開始,我不太懂’「去」 Street Food是什麼意思,用我的英文知識來理解,Street Food是歐美國家形容攤販的用語,而單從字面上來看,Street Food就是街上賣的食物,臺灣人習慣稱它為「小吃」,像柏林這樣的大城市,街道阡陌縱橫,所謂的街頭小吃,理當散落在市井阡陌中,我又該刻意路過哪個轉角才能 「抵達」 Street Food呢?
幾年前十字山區(Kreuzberg)的一間舊市場Markthalle Neun(九號市場)面臨改建計劃,經當地居民抗爭後,成功保留市場原貌,幾個年輕人找了投資人活化市場,讓這棟百年建築裡頭有了新風貌。
週末市集裡,星期四的Street Food Thursday,在小小的市場內,匯聚了世界各地的街頭美食,是目前最受歡迎的市集;在星期五、六買得到柏林當地自產自銷的有機蔬果和起司;星期天有Breakfast Market,一早就能面臨最幸福的選擇難題:煎蛋?炒蛋?到底要挑哪種食物填滿空虛的胃。
而在Street Food Thursday裡,我嘗過很多懷念的滋味,像是日本的章魚燒、臺灣的刈包,也吃過許多新奇的食物,比如摩洛哥的陶罐塔吉鍋Tagine,堪稱「食」的聯合國的這裡,除了吸引當地人來此尋覓千里之外的異地美食,也撫慰了許多在柏林居住的外國人。花一點小錢,夜晚和朋友一起,在川流不息的九號市場內尋找家鄉的味道,彷彿變成一種流行。
2016年夏天才開始的Neue Heimat(新故鄉)即是Street Food風潮下的產物。Neue Heimat位於東柏林的廢棄工業區RAW-GELÄNDE裡面的兩棟廠房內,主辦單位是早些年前即進駐此地的Bar 25老闆Sebastian Baier,他與支持廢棄工業區保留現狀的多個藝術社群合作,希望透過藝術、音樂、街頭文化的魅力,重新打造一座柏林人的新故鄉,第一件被帶回故鄉的,就是Street Food。
柏林新興的小吃文化,實是外來移民所帶來的一種潮流;你且觀察,凡排隊人潮多到爆的店家,其人之模樣、打扮,皆比較時尚燦爛,有時也很酷。
在柏林,當家鄉的味道變成一種流行, Street Food的小吃已經不再是我印象中市井小民們穿梭在街頭巷尾尋找,與整個城市氣味緊密相合的小販攤商了。不過,這些又有什麼關係呢?吃到好吃的食物卡實在,鄉愁什麼的,一邊涼快去。
本文轉自 Überliner 柏林人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