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活化計畫 香港舊建築、新生命
撰文.攝影=林姷㚬 Carrie Lin
曾為平面、產品設計師。熱愛旅遊與美食,遊跡遍及各國,曾於東京居住一個月,北京七年,現居香港,著有《個人旅行—香港》。FB社團:「出門總有新鮮事」

古蹟活化再生是現今每個國家極為重要的課題,為了讓這些古蹟能獲得最妥善的照顧,香港政府於2008年成立了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和臺灣不同的是,香港只開放給非營利組織,以避免爭議。到底這計畫如何運作的呢?成果又是如何呢?
首先,香港發展局會物色適合活化再利用的政府歷史建築,再邀請非營利組織來提案,提案時須考慮歷史建築的保存、營運和如何讓社會受惠等條件。經評委通過提案的組織,可獲得香港政府提供的古蹟翻新費用、開業成本和前兩年的營運赤字經費(後二者上限為500萬港元),組織只需負擔象徵性的租金。在第一期活化計畫中的雷生春和美荷樓是頗為成功的例子。
1931年落成的雷生春位於人口稠密的九龍,原為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先生的住所,這是雷先生移居香港時,特別聘請建築師布爾(W.H.Bourne)設計興建。當時一樓為雷生春跌打醫館,二至四樓則為家庭成員居住的地方,是早期典型「下鋪上居」的生活方式。
雷亮先生過世後,因子孫眾多,空間不敷使用,後人相繼遷出。一直到80年代,雷生春因長期荒廢殘破,一度有鬧鬼傳聞。2003年雷氏家族把這座建築物捐贈給香港政府,經修復整頓,於2008年成為活化計畫中的一員,並且延續了原建物醫館的性質,成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保健中心──「雷生春堂」,除了提供低收入人士和65歲以上長者優惠診金外,還不定期提供免費義診。
一樓的涼茶館和展示區開放民眾自由參觀,二樓至四樓的診室,為避免干擾看診,須參加導覽團才能前往,不過只要事先線上預約便能免費參觀,民眾可透過導覽了解到建築的歷史演變。

而美荷樓是石硤尾最早興建的徙置式公屋(註),當年主要用來安置石硤尾大火中的受災居民,包括大導演吳宇森先生都曾受惠。2005年關閉後,大樓毀損嚴重,一直到2008年,這座二級歷史建築列入首批活化後才得以翻身。
經過活化後的美荷樓,共分為生活館、青年旅舍、呼吸冰室和呼吸士多(Store)四部分。免費開放的「美荷樓生活館」,館內除了有當年店舖和居住單位的複製場景外,還有超過1,200 件藏品、40多段口述歷史,遊客可從中了解50至70年代香港公屋居民的生活點滴。
擁有129間客房的「美荷樓青年旅舍」,雖名為青年旅店,裡面卻有多種房型供選擇,而且房間比香港一般旅館寬敞,價格也相對低廉,公共空間內還提供了多部電腦、烤麵包機、微波爐、洗衣機給住客使用。
另外以懷舊為主題的「呼吸冰室」,裝潢深具特色,不同區域,不同風格,除了有港式茶餐廳的食物外,還有多樣的西式餐飲。位於對面的「呼吸士多」是家復古雜貨店,有許多香港特色伴手可挑選,在此買張明信片只要港幣六元,便可享有一張美荷樓的特製郵票和代寄服務。
經過活化後的建築不但得以擺脫爛危樓的窘境,重新投入社會使用,也讓人有機會重新認識這些建築與它們的時代。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執行至今已有八年,目前進入第四期,有19個歷史建築因而重獲新生。雖然有些仍在提案階段,但是看到廢棄的歷史建築一個個獲得再生機會,不禁令人雀躍,因為這些無價的文化資產,是香港流金歲月中不可抹滅的風華姿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