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華世界當一個城市遊牧人


一種生活方式 攜帶影像在城市間移動


David Frazier
人們可以到世界任何一座城市工作,就像遊牧人;David Frazier 來自美國,在臺灣辦了 15 年的獨立影展。


雨滴滴答答地打濕了 David 的帽子,1995 年,來自美國的 David 站在臺北街頭,成群的機車在他身邊呼嘯而過。David 第一次造訪的東方城市,就是臺北。

家鄉在美國郊區的 David,大學讀美術、學版畫,畢業後到紐約大城裡的酒吧工作,工作雖有趣,卻也危險,隨時得在毒販面前周旋;環境太過複雜,想換個地方生活的他,剛好有朋友在臺北,於是來到臺灣師大學中文,從藝文記者到影展策展人,沒想到一待就是 25年。

25 年前的臺灣,捷運尚未開通,David 眼裡的臺灣人很樂天也很簡單。異國臉孔在當時並不多見,遇見外地人問路,就算不會說英文,比手畫腳也要帶他到目的地。David 時常與朋友聚在一起談天辦派對,爾後竟成了「城市遊牧影展」的開端。

就算是私底下的派對,文化依舊是他們談論的母題。David 身旁有許多朋友獨立拍片,卻找不到地方放映,於是與朋友便想:「不如辦場影展吧!」2002 年,第一屆城市遊牧影展膠卷因此啟動。



帶著一臺筆電,整座城市都可以是David的辦公室。
帶著一臺筆電,整座城市都可以是 David 的辦公室。


城市遊牧影展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影展,沒有官方的資金介入,非常自由。海報上寫著 Urban Nomad,這個詞來自英國建築師 Neil Leach,他曾說過,未來人類在城市中的身分認同不再只是自己和國家的關係,而是自己做的事,人們可以到世界任何一個城市工作,就像是一個遊牧人,無論在哪裡,依舊不會忘記自己是誰。David 深受影響,城市遊牧影展便以臺灣為基地,行走世界。

一個戴了頂太空帽的遊牧人,像漂浮在空中,也像泅游在海裡。這是城市遊牧影展的 Logo,David 第一次看到這個圖像,是在蘭嶼的民宅牆上。圖像來自漫畫家 LapointLeon 的創作,Leon 是 David 加拿大的朋友,因為妻子是蘭嶼人而住在這座島上,便將遊牧人畫在海邊屋宅的牆面,David 看見這幅畫,覺得非常適合,拍下來掃描進電腦,成了現在遊牧影展的精神象徵。

城市遊牧影展讓許多獨立影像創作者有了放映舞台,每年上百件影片如雪片般投入影展辦公室。David 特別喜歡去年的開幕片《蚵仔寮漁村紀事》,影片記錄著高雄蚵仔寮漁村小搖滾,雖然拍的是音樂祭,但重點卻不是音樂祭,而是小村落蚵仔寮。影片中的地方居民與青年放下了漁網,專心準備這場音樂祭,幽默有趣的過程,紀錄臺灣的在地故事。這也是遊牧影展一直所關心的文化議題,在世界每個角落所發生的事件,都影響著未來。

持續了 15 年的遊牧影展,每年都有近 200 多名志工參與,今年徵件更超過 400 支影片。 隨著影展接近,David 的工作越發忙碌,辦公桌面放著遊牧影展與插畫家黑雞合作的馬克杯,David 談起前幾天黑雞來找他聊天,開口便說:「Hey David!今年影展要做什麼?」David 沒有時間停下來,每年眾人的期待,都是支持影展一再辦下去的力量。

下個十年、二十年,遊牧影展又會流浪到哪座城市呢?▍



城市遊牧影展
時間:5/12~5/22
地點:真善美戲院







 鄭雅文
 簡子鑫



David Frazier 來自美國,城市遊牧影展策展人。曾為藝文記者,腳踏車是穿梭在臺北城的交通工具,長期關注國際文化趨勢。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