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在臺南市中心漫步


一座城市 回想臺南今昔都市空間


25
當初日本人在台南市中心規劃建造的台南州廳、消防局以及測候所,在我看來是台南最好的建築。


能夠好好重新認識台南市,是前往日本留學之後的事了。大約是 2004 或 2005 年某次從日本返鄉,我搭巴士在深夜抵達台南車站的「奇遇」。

我對於故鄉台南市的情感是複雜而矛盾的。在學習建築之初,對於歐美或日本的那種充滿潔癖、乾淨俐落的城市風貌無比傾心,於是我多次想逃離這個逐漸沒落的古都、朝著新建築的新天地奔去。然而有了實際出走與抽離的經驗之後,回過頭竟發覺了許多過去未能察覺的魅力與個性。或許,因為有過旅人的經歷後,我們才終於具備深刻體會的感官與知覺吧。

那時已經深夜兩三點,家人或朋友都已入睡無法前來接送,心想反正老家離台南車站並不是太遠,手上的行李也算輕便、氣溫也相當舒服,便決定慢慢地散步走回去。過去因為忙碌於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因此我甚至未曾好好地用腳走過這些習以為常的都市空間。因此在深夜的這一刻,漫步在人煙稀少的市街上這件事,自己覺得相當新鮮 。

走著走著,我來到了往昔作為台南市中心地帶的民生綠園。平常白天時車水馬龍的景象已不復見,心裡想說機會難得,便跨越過馬路,走進這個平常絕大部分僅供觀賞之用的圓環內公園(註1)。那兒是我過去每天都會經過,但卻忽略了將近 30 年的重要場所。站在中心環繞四周,除了往四面八方輻射式配置出去的道路之外,還有的便是當初日本人在這種實驗性都市計畫中於圓環所集結的重要公共建築 ── 曾作為台南市政府的故台南州廳廳舍(現在是台灣文學館和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消防局以及測候所等等。


註1:位於台南市中心地帶的民生綠園,在日本時代城市交通機具甚少,因此當時這個圓環與其作為交通之用,反而倒是作為公園的角色更來得積極。



26


雖然年代已久遠,但這些房子無疑地仍是台南市到目前為止最好的建築,並且穿越著時空散發出帶有時間感的氣味。闔上眼睛、靜靜地感覺,我彷彿可以在腦海裡看見,那個對新世紀充滿盼望、大步邁向現代化之時期的城市風景。那是一種對於未來充滿期待、有著 20 世紀初特有浪漫的情境。

我繼續往昔日最為繁華的台南銀座・末廣町一帶(現在為中正路商圈)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已經沉睡了數十年、但在當時卻是引領風騷的林百貨店大樓(俗稱五棧樓仔)。然而我真正感到驚艷的並不在於這個五層樓,而是與它一體成形、總長達百餘公尺、共有近十數個店舖單元的末廣町連棟街屋的存在。單元有大有小,雖然現在也仍舊持續被使用著,然而和日本時代全盛時期曾經有旅店、百貨店、藥房、腳踏車行、食堂、酒家等行業的聯合進駐可就相形失色許多了。而整個地勢往西微微傾斜,我覺得那無疑地會是二十世紀初台南市的「表參道之丘」(註2),是城市生活真實上演的場景。而這種店舖住宅的形式(一樓為騎樓 + 店舖二樓以上為住宅),後來也就成為構築出台南市都市面貌的原形之一。


註2:由安藤忠雄所設計,位於東京表參道的複合性商業設施。主要的特色在於建築總長度高達 270 m。



27


繼續沿著這條路往西走,過西門路後右側連棟街屋的後方則是日本時代的西市場,又稱台南的淺草(asakusa,現在的大菜市)。裡面是有頂蓋的商店街,一直到現在都還保留著當初的空間形式。而走到鄰近海安路左側的地方則是遠近馳名的盛場(sakariba)小吃集散地,現在雖然因著海安路地下街的失敗而只剩下幾家,然而當時卻是冠蓋雲集的台南市重要名所。

最後我走到海安路停住了,試著將眼界延伸到擋在中正路盡頭之中國城(註3)後的運河風景。我仍舊記得小時候來到這裡,都能看到遊船、漁船靠岸的熱絡景象,那是個河運仍舊健在,而台南市的都市性格仍舊與水的意象清晰連結在一起的美好年代 (註4)

深夜的即興式城市漫步最後在接近清晨之際結束。回家的路上我也望見了這個城市機制的甦醒,賣早餐的攤販與店家也一一重新啟動、迎接嶄新一天的到來。這樣的體驗讓我與這個城市無比貼近,我因而得已一口氣將台南市中心區最為精采的空間序列經驗銜接起來,並將過去對這個城市所認識的片段加以重組,同時也深刻地意識到台南市的魅力其實就來自於這些個別的微小場域(大菜市、盛場與街廓內的小巷弄裡充滿生命力的模糊地帶)中所發生的城市生活點滴。▍


註3:中國城與台北 101 大樓的設計者都是李祖原建築師,是在後現代主義風潮之下所謂「中國傳統建築現代化」的設計手法。1977 年台南市政府填平運河盲段興建中國城後,曾是當時享譽一時的商圈之一。1993 年,海安路的拓寬計畫,使得中國城和中正路的人潮被截斷,走到中國城須繞路,使得中國城的人潮逐漸衰減,漸至沒落,中國城後期約剩下環河街的戲院仍稍有客源,至於一樓店面和地下街早已寥落。

註4:有別於一般對於台南的敘事多集中在以漢民族作為主體所討論的安平、五條港與民權路,在此藉由筆者實際的體驗,嘗試著以由日人所建構的新都市軸來作為記述的對象。





本文原先刊登在作者翻譯《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二版後記,徵詢作者同意,略經剪裁刊登。





 謝宗哲



謝宗哲 在台南出生長大,2007 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亞洲大學創意與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翻譯代表作《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伊東豊雄建築論文選》。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