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芬蘭
感受常民建築的無聲之美


一趟旅程 走訪阿爾瓦經典建築群


A04




藝術與人文的近人之美

1994 年,建築師黃聲遠自臺北搬到宜蘭,和夥伴們從事建築設計與規劃工作,以「與時間做朋友」的態度,陸續創作許多友善的公共建築;「田中央工作群」團隊透過一定程度的「綠意」,慢慢地把田園的顏色帶回到都市。

數年前,芬蘭人發現了田中央的獨特,繼而邀請黃聲遠及團隊至位於芬蘭中部的阿爾瓦・阿爾托博物館辦展,同時在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演講。筆者跟隨眾人的腳步,走進阿爾瓦的經典建築群,也從「無聲的建築」裡感受到這位北歐設計之父對社會的人文關懷與心意。 




這房子不似房子,尖聳部位陡得像山,走進其大會議廳一瞧,光線則塑造得彷彿從洞穴上灑下。步出走到建築背面回看,層層斜上的階梯又像是梯田。

那是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阿爾托大學(Aalto U.)主樓,該國建築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標幟的作品之一。去年十月,「田中央工作群」的黃聲遠與夥伴因為到芬蘭辦展,終於有機會親炙阿爾托經典建築群。擔任隨團記者的我,也有幸一起「瞻仰聖殿」,這主樓即是其中之一。

當眾人參觀完室內已走往下一站時,從來都以空間思考的黃聲遠,特別向導覽老師要求回頭到主樓後方一瞧。果然,建物背面即是玄機。阿爾托不嫌煩地將陡峭會議廳的外牆做成階梯狀,且讓人能走上去。大夥兒爬「梯田」則爬得有點喘,意外讓人在多平原湖泊的芬蘭有了點登頂遠眺的經驗。

真正走進阿爾托建築現場,就會發現他的設計並非高高在上的冷酷異境,而多是溫暖可人、易於親近,例如大學建築也能讓人攀爬。同時他也不怕迎來各式建材,芬蘭盛產的木材固然隨處運用,紅磚、石頭、陶瓷甚至竹子等,也常在阿爾托建築的轉角中遇見。他的建築溫度,很大部份皆來自這些肉眼可見本質的常民建材。

黃聲遠則觀察得相當心裡層次。他說,阿爾托建築「很自然的充滿表現,想要很舒服的欲望可以感覺得出來。」像是將芬蘭賽內察羅市政廳(Saynätsalo Town Hall)議場中的光線處理得非常溫潤,同時也有一點點誇張與煽情。但是他從不擔心「表現」,「他從不會搞過頭,不會用力地做到整個花掉。」

而當大家在阿爾托的建築中看來看去,也是感覺敏銳的黃聲遠提醒了我們:聽一聽,這些建築幾乎「沒有聲音」。意思是說,建築師將各種聲響及其回聲控制得宜,走路聲、開關門聲都會是輕輕的。

對我而言則是沒想到,此行最念念不忘的畫面,會落在一個洗手臺上。舉行田中央個展的博物館裡同時有阿爾托常設展。其中一個展間,是他在 1930 年初設計芬蘭「帕米歐療養院(Paimio Sanatorium)」時為肺癆患者完全客製的房間。其中的洗手臺,水自龍頭滴下時先流到斜壁上,而非直接打在水面造成聲響。需知 80 多年前,得了肺癆的人只有靜養一途,不吵鬧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已是莫大慈悲。

阿爾托生前常說的一句話,其實早已回答他欣然從事小設計的原因:「市井小民,才是建築真正的業主。」不怕表現的阿爾托,也已經在他的建築中比了很久手語。就看你欣賞時是否願意打開視覺之外的感官。●





文、攝 馬萱人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