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琳推薦

王咏琳推薦

藝術評論、展覽策劃工作者。曾策劃臺北美術館《失重》、耿畫 廊《森森》等。長期關注影像語言、臺灣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 發展研究,文章散見《今藝術》、日本《Quotation》

方彥翔策展《氣候幻事》

氣候幻象所書寫的憂鬱篇章

我們以前常仰望蒼天,思索人類在星空中的未 來,現在我們只會低頭,憂心自己在塵世間的 處境。(We used to look up at the sky and wonder at our place in the stars, now we just look down and worry about our place in the dirt.)—《星際效應》

現於鳳甲美術館展出、由方彥翔策劃的《氣候 幻事》,借用了科幻文學與電影的新詞彙「氣 候幻想」(climate Sci-Fi)去指稱當代世界 發展中某種反烏托邦的現實。也就是說,如同 《明天過後》中被冰雪覆蓋的世界,人類從透 過遙想外力入侵造成生存世界的毀滅,轉而反 省諸己對現存環境所造成的災害。

以色列藝術家蓋.班納(Guy Ben-Ner)的早期 作品〈柏克萊之島〉(Berkeley’s Island)像是 整個展覽脈絡的序章,藉由藝術家在自家廚房所 製造的無人荒島模擬了一段在當代社會中被隔離 的、可能的漂流;荷蘭藝術伯恩諾特‧史邁爾德(Berndnaut Smilde)則透過靈巧的方式將日常 的自然現象如:雲霧、彩虹轉移到室內空間去創 造完美如詩卻極為不合理的人工景象。

在2014臺北雙年展展出〈我的烏龜導師〉的日 本藝術家島袋道浩,作為一個鼓勵與自然創造 真實互動的藝術家,他這次則透過在鳳甲美術 館窗外所能見的關渡平原上,設置了一個現地 作品〈停且想〉去創造一個在人們眺望中突然 插入的螢幕字卡,進一步指示觀者的行動。

臺灣藝術家吳其育則透過了在冰島攝製的影像 作品《折射》,透過投影形式的變造更明確地藉由在那個小島旅者們對於「極光」的追尋,去喻想臺灣這個小島於1996年那駭人聽聞、卻從未發生的災難之光。▍

 

王德瑜個展《No.80》

在作品的身體之中

繼去年於真善美畫廊發表作品〈No.75〉後,日 前藝術家王德瑜於伊通公園(IT Park)發表了 嶄新的個展《No.80-王德瑜個展》。長久以 來,王德瑜致力在空間中以各色的塑膠氣囊去 創造現場裝置作品,藝術家同時亦僅僅運用數 字編碼去為其作品命名而非文字,讓她的作品 在初步觀察時雖難以透過直觀或是文字的暗示 去做進一步的轉譯,但卻能藉由觀眾的觸摸與 親身參與,去打開身體與作品直接的互動以產 生對於她作品的認識與體會。

實際上,在創作生涯的起初,王德瑜過去更專 注在極小型的雕塑,將雕塑本身作為實體的空 間去敘述自己跟世界的關係,直到她發現雕塑 造型本身以外的空間才是更值得她去探索的場 域。於是,她開始運用具有彈性且輕薄的材質 去製作造型物,這個造型物也因為輕薄的特質 更能進一步去創造「中空」,也就是「虛」 的空間,而非傳統在面對雕塑製作觀念上對於 「實體物件」的想像。

在這次的個展中,王德瑜將伊通公園二樓的通道以多層充氣的灰色布囊佔據整個空間,並透 過如迷宮般的出入口設置,引領觀眾必須得在 這個鼓著氣的裝置當中穿梭、摸索,直到找到 通往主展場的出口。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因 為這個被藝術家所創造出來柔軟且隨氣體浮動 的空間不只是包圍著身處其中的觀眾,而是緊 緊貼著,它像是漂浮在身體的邊界卻又緊緊地 抓掐著身體,隨著觀者身體的運動因為急著掙 脫,因為布料材質與風向的不可預測,所創造 的作用力卻是越發劇烈。

在伊通三樓的作品〈No.80〉,藝術家邀請觀 眾踏上其同樣運用布料與風機所創造的大型球 體,也因為其膨脹程度的上升或減少讓觀者在 之中失去重心,像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般於 其上滾動。王德瑜所創造的不只是人們在面對 雕塑形式上有更多開放的想像,同樣地也讓其 作品幾乎超載般的巨大量體如此的輕盈,甚至 讓她的觀眾也將自己的身體不僅僅體驗,而是 這樣的親密性,也變成觀察作品這個行動中的 一部分。▍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