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對話 創作背後的故事總是有著汗水
口述=楊予萱、侯奈
撰文=李書嫻
攝影=張界聰

Q:當初在發想這個計畫時,有什麼特別的情感和故事嗎?
A:我小時候就搬到臺北,雖然是阿美族人但也記不得母語。偶然回部落跟阿姨學習傳統技藝,了解刺繡裡每個圖騰都有歷史意義。我曾隨興加入圖騰創作被族人指正,後來選擇了規範較自由,又能保有部落特色的手染技法。當初創立品牌也來自部落的靈感,部落飲食自然,婦女身形比較豐腴,因此有了製作寬鬆手染品牌的想法;既然我的技術來自部落,品牌連結本應回歸部落,因此我品牌的由來,也與阿美族人在發 「擔當」口音時神似,同時有勇氣承擔責任的意涵。
Q:製作自己的產品時,有考慮加入什麼特殊元素嗎?
A:我花了很久的時間,跟部落長年從事染織工藝的族人學習手染,她從來不說具體創作過程,總跟我說著從天空和雲裡找染製靈感,後來每當我遇到創作瓶頸就會回臺東走走,回到大海和山的身邊,因有一段創作時期大量使用藍色和綠色,手染的紋路也以雲的聯想做色塊排列。
回到花東,當地常討論很多環境問題,因此創作之餘,我們也希望為環境貢獻,後來夥伴侯奈和我曾合作護樹的手染展,結合我對海洋的情感做染布打底,侯奈繡上鈕扣珊瑚,讓土地和環境牽引著我們完成創作。
Q:分享創作歷程與困難?
A:我在創作圍巾的前期加上刺繡,維持寬鬆舒適的版型,後期從夢境到自我探索的發想,持續在點線面之間玩花樣,不像坊間手染的漩渦和放射狀花紋,反而有點像潑墨山水,這些過程對我來說如同日記書寫,紀錄創作時的心境,也解讀自我內心的謎。而在圍巾的成色上很多自然元素會影響呈現,例如梔子花是時令植物,春夏呈現鮮明鵝黃色,但碰上下雨,煮出來就會變成暗米色,顏色會因天氣造成很多成品上難以預期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