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Going to Market
撰文‧攝影=鄭傑憶
來自台灣,義大利通訊社特約記者,在家煮字療飢,外出增廣見聞,願當五感全人,體會千姿百態的地中海生活。

米蘭的時尚和設計業引領風騷,而波河平原自古是亞平寧半島的穀倉,不過,二次大戰後迅猛的工業化態勢摧毀許多傳統小農,農產食品進入大規模製造模式。2009年在「慢食協會」的推動下,這個摩登大都會孕育了義大利第二個「大地市場」,重新連結城市和鄉村。因為米蘭南方有大片的保育地,加上方圓百里區域,他們找出優良農家,協助拓展通路,也讓城市人重新認識土地。
一早,大地市場就生氣勃勃,農夫們擺出新鮮的當令食材,猶如纖纖玉指的白蘆筍、豔麗鮮紅的櫻桃蘿蔔,捎來春天的甦活氣息。我靠近菜攤問有什麼好貨,在米蘭郊區種菜的Andrea揮起沾染污泥的粗厚手掌,「全都是新鮮有機的,這三天才在我的園子裡採收,和冷藏遠距運輸的貨色不同。」這不是賣瓜老王的自誇,一旁特地開車來採買的熟客呼應,「這裡的東西品質好,不易腐壞,滋味也很棒。我喜歡不加任何調味,直接吃櫻桃蘿蔔,品嚐天然原味。」在義大利,買菜不是婆娘的事,男人也對食材如數家珍。
大地市場是農民自產自銷的平台。撇開冰冷的超市櫥櫃,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把全球化之下冗長的「食物鏈」縮到最短,這不只是供需均衡、銀貨兩訖的交易,還有當面的訊息交換和情感交流,是販售食物的市場,也是認識農產的園地。
義大利人沒被所謂的科學分析和專家推薦沖昏頭,而是仰賴自己的感官判別,他們也尊重個人品味,畢竟這無關對錯高低,全然是一己偏好。入境問俗,我喜歡四處逛市集,張嘴試吃重新鍛鍊鈍化的口感。我尤其喜歡大地市場,這裡沒有滿坑滿谷來自大江南北的澎湃食材,都是自產自銷、在地當令的小農產品。他們不急著推銷,而是娓娓道來食物、土地的故事,傳遞的不是一本生意經,而是生命哲學,匯聚為一股對抗潮流的信仰和行動。
造型如倒扣小杯的 Agrì 乳酪被慢食選為「保育食物」,入口後清甜中帶點酸,味道淡卻韻味無窮。堅持以生態農法畜養牲畜的 Fabio,要我嚐 一口淡黃色 Mozzarella 乳酪,「嗯,濃郁奶香中帶點植物清香。」他定眼看我:「色澤和味道都是因為乳牛只吃牧草。」他的話匣子打開,拿出攝影集,向我介紹農場裡放養的母雞、餵養的豬 隻,以及讓小孩盡情在田野奔跑的幼稚園。用古 法在 Iseo 湖捕魚的 Andrea 說:「這裡的顧客很 在意食物,也有求知慾,他們慢慢理解漁獲的季 節和不竭澤而漁的原則。」
這些不同的主角有著同樣被太陽加工過的古銅色皮膚,還有講起自家產品時眼裡的光芒,流露著對食物、土地和傳統的眷戀與熱愛。人潮熙攘來去,他們面帶微笑但不扯開嗓門拉客,像是好整以暇的姜太公,願者上鉤;而我正是上鉤的魚。
註 1:麥當勞 1986 年在羅馬西班牙廣場成立分店,為反抗速食文 化,美食作家 Carlo Petrini 發起慢食運動,主張美好、乾淨、公平的飲食模式,目前全球有超過十萬會員。
註 2:第一個大地市場在波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