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倫敦人會去的自家附近傳統市集

Cover story       Going to Market

 

撰文・攝影=張與庭
在台灣念英國文學,在英國研究台灣電影,現在倫敦任職於媒體產業,繼續搞文化交流。

IMG_2723
各種色澤鮮艷、價格實惠的當季蔬果。

倫敦獨特的市集文化,除了肯頓(Camden)、波特貝羅(Portobello Market)等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大型市集之外,還有其它大大小小特色市集。近幾年「倫敦市集」甚至漸漸成為一條重要的旅遊主題路線,也因此,倫敦各個知名的市集或熱門的「Pop-up Market」地點,總是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我曾經聽過一位從小就跟著古董商父母走遍大小市集的老倫敦人抱怨,現在倫敦主要的幾個市集,一到假日或旺季就淪為觀光客的殖民地,一些令老倫敦人引以為傲的商家或攤販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廉價紀念品店,販售著來自中國、大量製造的大笨鐘鑰匙圈或米字旗磁鐵;原本應該物美價廉的庶民小吃也因為租金提高而變得高不可攀。

而且,為了討好觀光客的胃,這些小吃早已失去原本的風味了。「這些知名的市集似乎變得只為了外地人存在。其實,對真正的倫敦人來說,自家附近小小的傳統市集就能滿足生活中的一切了。」老倫敦人最後嘆了口氣說道。

的確,傳統市集是最能夠忠實反映當地人生活面貌的一面鏡子。我曾經居住在位於東倫敦的哈克尼Hackney)一帶,住家附近的「Broadway Market是我每個週末早晨的固定行程。Broadway Market位在一條運河旁,距離車站有一段不算近的路程,再加上遠離倫敦市中心,造訪Broadway Market的,幾乎都以附近居民為主。

每到週末,原本寧靜的大街會突然變得人聲鼎沸,以販售新鮮食材和小吃為主的攤販擁擠卻整倫敦獨特的市集文化,除了肯頓(Camden)、波特貝羅(Portobello Market)等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大型市集之外,還有其它大大小小特色市集。近幾年「倫敦市集」甚至漸漸成為一條重要的旅遊主題路線,也因此,倫敦各個知名的市集或熱門的「Pop-up Market」地點,總是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我曾經聽過一位從小就跟著古董商父母走遍大小市集的老倫敦人抱怨,現在倫敦主要的幾個市集,一到假日或旺季就淪為觀光客的殖民地,一些令老倫敦人引以為傲的商家或攤販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廉價紀念品店,販售著來自中國、大量製造的大笨鐘鑰匙圈或米字旗磁鐵;原本應該物美價廉的庶民小吃也因為租金提高而變得高不可攀。

齊地排列在馬路中央——沒錯,正是馬路中央。對於台灣人來說,「馬路上的菜市場」可能不是太稀奇,但在英國,大部份露天集市場地都規劃了專屬空地,好比公園或者廢棄的停車場,像這樣在馬路正中央的市場實屬稀罕。每個星期六,社區裡好幾條主要幹道都得封街讓路給攤販和逛街的人群。

既然是以社區居民為主要客群的傳統市場, Broadway Market 供應的當然以各式各樣的食 物為主。除了可以買到比超市更新鮮的當季蔬 果、魚肉,傳統市場更具吸引力的當然是「人」。 比如英國人不吃魚頭,但我常光顧的魚販總 會留下本來該進垃圾桶的魚頭。又如另一位 賣菜的老伯伯,他攤上的馬鈴薯超過十個品 種,但老伯每一次都記得我喜歡吃的是哪一種, Broadway Market 的生活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這樣的人情味。

除了當季產的新鮮食材,還有許多農民自產,或 攤販自製的農產加工品,令人驚喜,包括起司、橄欖油、手工香腸、有機果醬、自家烘焙的 咖啡豆……每一個攤主對自己「作品」挹注的熱 情,從言談之間就能窺得一二,只要對他們的產品稍稍表現一點興趣,對方便會滔滔不絕地開始 告訴你各種起司的製程,冷壓橄欖油和純橄欖油 的烹調溫度,甚至是家中果樹的故事(而你手中的果醬就來自於這棵果樹)。

這座市集以「人」為主體,鮮活地刻畫出在地的生活脈動,而當時初到倫敦生活的我,誤打誤撞住進了鄰近菜市場的公寓,因而得以品嚐到最原汁原味的庶民文化 。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