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牠們成為野鳥的一員
母雞森林野放計劃
一種鄕村生活 母雞的探索日常

將母雞放養到樹林後,我特別設計了一個簡易的自動餵食器,當下方的碎米被雞啄光,上頭的米粒便會嘩啦啦掉落補充。我只在相隔幾天去撿蛋,順便裝填碎米,其餘時間便讓母雞自行尋找蚯蚓、蜈蚣、螞蟻窩、山蟑螂、蝸牛等昆蟲。
初期母雞僅在雞舍四周活動,不然就緊跟在我的腳邊,當我手持砍刀在荒煙蔓草間清出一條清晰的路,牠們的活動範圍就拓展到這條痕跡的周邊,人跡所及之處彷彿就是我向雞群所暗示的邊界。新開墾的地方土壤肥沃富饒,就算找不到野蟲漫爬,潮溼的林下還有蛞蝓可吃,對比之前雞舍周圍被啃食殆盡的荒土,我發現牠們更喜歡往林間探索。

有一次,雞群正穿梭在蕨類密布的小森林時,我突然聽見母雞「夢露」發出一聲尖銳驚恐的鳴叫,牠的雞冠脹得鮮紅,突然間其他母雞也圍成一團像在對付什麼。探頭一看,竟是隻齜牙咧嘴的攀木蜥蜴,身上帶有鮮黃條紋的壯碩公蜥為了威嚇自保,隻身對著母雞把嘴張得好開、好大,宛如一隻迷你暴龍。不過,初入荒原的家禽還不夠兇、不夠野,眾母雞嘰嘰喳喳像大嬸般七嘴八舌後,隨即轉身從草縫間落荒而逃,小暴龍獲得了此一回合的勝利。
時光流逝,母雞似乎逐漸適應野地生活,已不需我的引領,牠們會自行跑到密不見天的竹林墾荒,那裡比起其它地方還要涼爽,層層覆蓋的竹葉底下更藏有諸多小型昆蟲。只是牠們越跑越遠,幾回我備妥吃剩的蝦殼食餘滿心歡喜要給雞群加菜時,空盪盪的林子卻不見牠們的蹤影,非得要用石頭敲打鍋碗,等個一時半刻,才逐漸有母雞從竹林深處搖頭晃腦地衝出來,第二隻、第三隻⋯⋯接續報到,一個個為了吃而現身。
母雞不再這麼跟隨我的腳步,也對我帶來的食物不如以往熱切了。第一時間不見牠們芳蹤的我會感到幾分心慌,「死掉了嗎?」、「失蹤了嗎?」但又由衷地為牠們重拾的自由野性感到慶幸。
午後竹林總會竄起白腹秧雞的連續低鳴,稍早烏桕樹上有綠繡眼與小彎嘴來覓果,突然間三隻紫嘯鶇像追打般一頭衝撞進芒草叢裡。整座森林這樣熱鬧,有時會覺得我所放養的雞其實就是野鳥的一員,比較習慣伏地生活的那一種。●
文、攝 李盈瑩
李盈瑩 現居宜蘭,飼養小雞數隻、耕作辛香蔬果 30 餘種。著有《花東小旅行》、《與地共生給雞唱歌》、《台灣小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