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金樺
PLAN《 Innovative Cities。Business。Design》Consulting 主持人,任教於東海景觀建築系。過去十年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念建築與都市設計、MBA 與創業,享受在時差中發掘城市翻轉的秘密。
攝影=黃金樺、高璵勝

三月底,四月初,嚮往櫻花景致的旅客,紛紛共聚京都。不過就是櫻花,臺北也有,何以必來京都觀賞不可?如同中國的山水畫,我們看山,看水,也在乎留白的輪廓、比例。櫻花在京都這個城市裡,因為在還保留著豐臣秀吉筆下的都市規劃,鴨川、銀川、鳥居、木造町屋,都成了襯托它的背景。留白的藍天、白雲,寬窄適切的都市街道為如春日白雪般的花景創造了最美的留白。
雖說盛開滿株的壯觀櫻花景是多數人引領企盼的。我特地在盛開期的前一週來到京都。我愛花景,更愛城市靜謐。過多的觀光客,恐紛亂了賞櫻遊城的心境。兩三株滿開櫻花,已足夠我在沉澱的心境中自由「框」景。 也能將整個京都城當作是枯山水意境的延伸。
有別於歐美的庭園,這供室町、桃山、江戶時代僧侶冥想的禪意場域,本該沒有四季分明的元素。松、柏、砂、水的恆久皆讓我們更專心在「不變」,而非寄望於虛無的無常。對我,這更是離開忙碌工作的生活片刻暫停,獲得心靈充電滿格的絕妙場景。我想,京都的美,有她更深一層的內涵:一種關於城市公共性的理想國。
京都五日行,天天一醒就開始走讀都市空間,直至睡意湧上,不覺疲累。某晚,一路從日本建築師原廣司設計的京都車站,散步了近40分鐘回到飯店,感受好深。
(完整內容請參閱《小日子》037期 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