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旁的編輯事 079   ✎_

跟著小日子編輯
享受一個人旅行!





本月值星  劉亞涵



什麼時候你會想一個人去旅行?從事編輯這份工作,常常一不小心就會忽略了自己。採訪和寫稿的時候,我們要將身分在讀者和受訪者之間任意切換,什麼事是讀者好奇、想知道的,我們便要代替他們問出關鍵問題;書寫的時候更要轉換成受訪者的腦袋,試想他的語氣和思考邏輯,同事的形容我覺得格外貼切,我們要「進入」到受訪者裡面。

所以每次趕稿時,腦中上演的都是一齣齣企圖模仿到位的獨角戲。演著演著,腦內劇場的戲碼換過一輪又一輪,有時候「檔期」沒喬好,角色之間開始打架,臺詞便含糊地疊在了一起,腦子一打結,文章也很難寫得好,眼看痛苦指數即將破表,這時候,就知道自己該來場清空腦袋的旅行了。

決定好目的地,訂好機票和住宿,接下來就是等著假期到來(喔耶)。我不喜歡把旅行路線排滿檔,以前曾和家人跟過幾次旅行團,如同課表切割細碎的行程,簡直嚇壞了我,加上比平時上班更早的集合時間,讓人搞不清到底是來行軍還是放鬆。

對我來說,一個人最棒的旅行計畫就是沒有計畫,但為了防止自己整天窩在hostel 不出門,還是帶上了旅遊書,我習慣翻書勝過上網爬文,雖然網路上有著各種詳細到不能再細的旅遊資訊,但既然設定好要放空,就不想當個查好一切資料的乖寶寶觀光客,而且跟著手上隨興翻到的景點,與這座城市來場命中注定般的相遇,挺浪漫的,不是嗎?

話雖如此,突然從原本生活圈抽離到一個人的狀態,是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和練習。就我個人大概會有以下階段性反應:起初會異常興奮,不須與人溝通就能即刻行動,真是自由又有效率。約莫數小時後,因一段時間沒有和人對話,而感到些許慌張不安,但此時還可以故作鎮定。接著漸漸出現一些戒斷症狀,像是每三五分鐘查看一下手機,一不注意就發現自己像膝反射一樣地滑著臉書或Instagram,看到紅色未讀訊息便立即點開,急著抓住連結世界的浮木,深怕自己淹沒在陌生城市,就這樣隱形消失。

但撐過第一天後,症狀會有很大的改善,漫無目的地遊蕩不再不知所措,可以恣意跟隨心意行事,不被既定時間束縛,餓了就買食物來填飽肚子,隨時想看哪個景點就出發,想走進哪間店便彎進去逛逛,真正打從心底享受一個人的自在。

徹底放空幾天後會發現,腦袋逐漸變得清晰,連周圍空氣也跟著變透明,你開始有餘力留意周遭事物,也許是草地上有幾隻貓咪正在打鬧玩耍,或是接近黃昏時天空的顏色變化。在放大自己的同時,也找回對外界的好奇,到這個階段,差不多也該準備回家了。

Reset 過後的自己,精神飽滿、腦袋空空。好勒,下齣戲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2017 12 25 14 41 22




 劉亞涵  小日子編輯。喜歡聽故事,寫稿時會進入聽不見的真空狀態。總愛在死線前掙扎的拖延症患者,最近開始挑戰早睡早起。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