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臺味過四季
熬煮屬於家的記憶


一種滋味 品嘗臺菜的一年


MG 2532




飲食記錄 老一輩的生活智慧

飲食作家黃婉玲, 成長於臺南古都大家族,自小吃遍各路臺菜。不論是古早長工菜的蔭瓜苦瓜鱸魚湯、外曾祖母的芋香脆鴨嫁妝菜,家族長年的傳承在她身上累積了深厚的味覺底蘊。而那些隨著四季更迭的飲食步調,是老一輩的智慧,更是黃老師的飲食回憶。

年屆 50 後,深刻感受記憶中的滋味逐漸失傳。為了找回以前的手路菜與值得被保存的古早味故事,她向總鋪師拜師請益,成立獨立烹飪空間,舉辦教學活動;同時寫下臺菜的春夏秋冬,希望藉由家傳菜譜與故事,帶給大家尋找古早味道的力量。




當秋風輕拂,過了農曆八月十五,老餅鋪便會開始炸上一條條的蒜蓉枝(註),裹著糖霜與碎蒜的酥香甜蜜頓時在府城街廓蔓延。其實,遵循古習俗,夏日燥熱,中秋之前不吃炸物。這些看似老一輩固守的飲食習慣,卻是依循時令節氣的古老智慧,更是以傳承臺菜為己任的黃婉玲,生命之中不曾忘卻的生活記憶。

許多人的味覺記憶經常來自母親的手藝,黃婉玲卻是從家族宅院開始她的味蕾冒險。母親娘家早年是有總鋪師掌廚的大戶人家,隨著廚師們來自山野或海邊,總會將靠山靠海的辦桌菜帶進家中,成了屬於家族的臺菜滋味。小學五年級爸爸送的第一臺烤箱開啟了她的廚藝探索之路,直到 20 多歲探訪早年在家掌廚的總鋪師,才真正對外婆那個年代的老臺菜有了更深的輪廓。



註:帶有蒜味的麻花捲。






MG 1429



或許是與生俱來的刁嘴,黃婉玲對「吃」的考究有著無法自拔的著迷。她開始走訪辦桌現場,說是拜師學藝,實際上跟總鋪師討教可是要搏感情的。嘴巴甜一點,手腳麻利些,就算鍋碗刀叉漫天飛舞,湯水熱油熱氣奔騰,仍要自己找縫隙幫忙,才有可能換得老師傅講古話菜餚。

曾有位廚師大姐將古早「豎燥」的作法傳授給她。依照古法,肉丁必須在鍋裡慢慢翻炒四小時重複逼油、濾油,之後冷藏八個月熟成(古時是裝入甕裡豎立在家中陰涼處,只能看不能吃,故名)。為了實驗,黃婉玲家中冰箱整整一年有一半空間都被豎燥占滿。然而熟成開封後再經燉煮,香氣濃郁渾厚,鍋裡只見黏稠膠質卻不見油膩。

「比起喜歡吃,做菜的過程更是充滿樂趣。」當寒冬遠離、大地回春,一碗地瓜稀飯要吃得暖、吃得巧,可得有點訣竅。小火慢熬的米粥,勾芡前加入兩、三粒冰糖,那是層次提升的關鍵。夏日炎炎,以麥芽糖和砂糖熬煮的蜜地瓜,可不能隨意攪動,必須利用餘熱慢慢冷卻,才能成就一份以時間入味的甜品。

秋日補肺,盛產的龍眼帶籽熬煮成茶,滿室飄散著龍眼乾燻過的香氣,一喝入喉,潤肺又除燥。當冬日第一批先頭烏魚南下時,是老人家說的補身時節,家家都會煮上一大鍋的烏魚米粉;紅蔥頭爆油後稍用醬油嗆香,烏魚就可直接切塊下鍋,煮到半熟加入米粉,起鍋前再放上切片蒜苗,就是一道著時的家常料理。

為了翻轉臺菜不只有小吃,黃婉玲花了十幾年功夫,以田野調查方式,記錄一道道快失傳的大菜。那些古早的做法與滋味,在追求快速飲食的現在,似乎也逐漸被遺忘。對她而言,傳承道道有故事、溫度的菜餚,不只是使命,更是每個人生命中曾經存在的記憶。●



《臺菜的一年》男子製本所出版







 林郁馨
 林永銘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