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設計師逛小北百貨
練習把日子過得更美
一場展覽 臺灣生活雜貨展

重新定義臺式生活美學
2017 臺灣文博會主題館區分為五大議題,從臺灣日常生活探討文化意涵,分別為:「今天我想飛・機場指標設計提案」、「咬下一口地方印象・進擊的便當」、「台雜・新台灣日用品思考」、「賞味無期限・傳統產業文藝復興」、「讓身體帶你思考・一種做起來潮的體操」。
其中「台雜」由設計師徐景亭擔任分區策展人,有感於設計師在進行物件設計時,經常無法打入大眾生活,決定將設計重回到臺灣人熟悉的領域。四位設計師走進小北百貨,依照各自主題選物,並將物件重新陳列與改造,一步步構築現今台雜的樣貌,發現在臺灣常民生活之美。
臺灣的展覽不少,每天、每週、每月都有層出不窮的展覽,但究竟改變了大家什麼?這些展覽,似乎永遠只集中在某一特定的族群,並無法真正地影響民眾的生活。我們開始思考,這之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設計師與大眾存在了一條鴻溝,當我們設計著心中的好產品,卻很難打進大眾心裡,在這次區域策展中,我們重新回到原點,想要策劃更貼近大家生活的展覽,決定從大家所熟悉的小北百貨開始,讓更多人感動才有意義。
游聲堯、吳孝儒、曾熙凱與我在小北百貨中重新選物,將日常生活裡排列組合後,只介入 5%的設計,做些微改變,例如調整包裝,簡單改造商品,讓這些物件有新的面貌和狀態。
游聲堯特別關注物件的耐用度,因此他將「時間」作為選物標準,在小北百貨中挑選耐用且價格平實的商品,也去觀察物件使用久了,會出現的痕跡和色彩,如同一個鐵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它逐漸出現漸層的褐色,那不是設計師刻意為之的色彩,而是時間熟成的模樣。也讓我們反思,一個物件的價值不應只以價錢來估算,價格較高但能用上更久的物件,是否才是更划算的選擇?
作品中常出現臺灣與東方意象的吳孝儒,也將自己觀察到的「臺灣色彩符號」納入主題中。走進商場會發現特別多紅色的商品,也許源於紅色對臺灣人象徵吉祥富貴,因此餐具、桌椅等用品中都能見到紅色;此外,他也仔細拆解我們習以為常的物件,像是辦桌時常用的小紅碗,上頭有凹凸的摺紋,這並不是單純裝飾作用,而是因為小紅碗使用很薄的塑料,為了加強結構,而設計出摺紋。
曾熙凱長年旅居英國,他以「國外沒有的東西」作為挑選方向,在小北百貨中挑了臺灣祭拜時會使用的小物件,例如貢品盤、葫蘆插香器,更發現臺灣專屬的刀具檳榔刀,木柄半弧形狀的刀身,外觀貌似小了一號的菜刀,讓人想起日本職人們的特殊工具,在策展的過程中,我們也重新認識了臺灣。
我從小在醫院長大,對實驗器材和儀器很熟悉,在量杯畫上不同咖啡比例調配的刻度,引導人們使用物件,此時量杯不再是實驗用品,而是一只咖啡杯。小北百貨就像我的實驗室,假想了一個用餐的情境,不去定義物件的用途。文具區的切割墊可以是餐墊,不鏽鋼的收納盤作為餐盤。將物件打散,以材質、色彩、物件的比例組合,重新陳列物件的擺放方式。
下回大家走進小北百貨,試著先在心裡想像一個美好的畫面,帶著設計的眼睛去挑選,那些平凡而熟悉的物件,也會成為生活中的美。●
2017 臺灣文博會「我們在文化裡爆炸」
時間:4/19 至 4/23
地點: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花博公園爭艷館
網站:creativexpo.tw
口述 徐景亭
文 鄭雅文
攝 韓承燁